如何抓好开卷考试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如何抓好开卷考试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新疆兵团农七师一二四团中学 马燕玲
为减轻学生的负担,近年来历史测试实行开卷考试,做为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做好开卷考试下的历史教学呢?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两点:
一、历史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行初中历史的课程标准规定:历史教学有三大基本目的,即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可见,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事实上,目前历史教学没有很好地兼顾三大功能。学生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动手不能分析,动笔不会叙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作简要评价,只会识记现成的结论。知识不扎实,方法较机械。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在初中年级各阶段,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由于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取得好成绩……高分低能现象较为普遍,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
针对以上现象,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授之以渔,为学生的终身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方面: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毫无疑问,知识体系为能力的载体。无论是历史观点的形成,历史结论的认定还是阶段特点的归纳,都必须依赖丰富的史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而后得出。其次,引导学生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初中年级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的较零散,在记忆方法上多采用机械记忆,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识记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讲授新教材之前,先提醒学生看目录,勾勒内容框架,如《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第四课“和同为一家”,第五课“海内存知己”,第7——8课“唐朝文化”。学前向学生说明唐朝的历史发展的总体特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盛。学后引导学生思考:“唐朝我国封建社会的繁盛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和讨论,就能得出正确结论。即政治上表现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经济上有较大发展,呈现繁盛景象,长安城为国际性大都市;文化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至今在世界上还有影响。除此还表现在唐朝疆域空前广大,对外关系上,对外交通发达,和亚、欧等各国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从目录入手进行学习,学生不仅系统地掌握了唐朝基本的历史线索和特征,而且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好。
另一方面: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切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如在讲授郑和下西洋时,与同一时期的西方环球航行相比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经纬网”上。
1.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2.注意能力培养的连贯性,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能力的培养要与年龄发展相适应,与教学阶段相衔接。在课堂教学中,训练概括表达能力。学生阅读教材后,要求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文的内容要点。经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强,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反应较快,答题精当,切中题意。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基本功训练。在单元教学中,训练比较分析能力。每结束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在感知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得出一定的结论。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一般可向学生提供两个相似点较多的阶段进行书面比较。这类训练有前一阶段的概括表述能力作基础,也容易找到比较点,学生能够接受。如“秦与隋的比较”、“秦始皇与隋文帝的异同”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从而达到“以史鉴今”的最终目标。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做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如在讲授《商鞅变法》时,注意与我团的农业生产进行比较,并让学生提出一些借鉴的意见。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如在讲授《长平之战》时,长平的失守,值得我们深思,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我们怎样在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首先拥有创新的信念,在历史教材中,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司马迁……这些鲜明的,具体的美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的益处。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再认和再现,忽视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今在课程改革的氛围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把课本中的知识与课外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讲述的内容综合化、开放化,从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我在讲“ 《如何抓好开卷考试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6037.html
新疆兵团农七师一二四团中学 马燕玲
为减轻学生的负担,近年来历史测试实行开卷考试,做为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做好开卷考试下的历史教学呢?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两点:
一、历史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行初中历史的课程标准规定:历史教学有三大基本目的,即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可见,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事实上,目前历史教学没有很好地兼顾三大功能。学生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动手不能分析,动笔不会叙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作简要评价,只会识记现成的结论。知识不扎实,方法较机械。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在初中年级各阶段,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由于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取得好成绩……高分低能现象较为普遍,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
针对以上现象,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授之以渔,为学生的终身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方面: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毫无疑问,知识体系为能力的载体。无论是历史观点的形成,历史结论的认定还是阶段特点的归纳,都必须依赖丰富的史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而后得出。其次,引导学生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初中年级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的较零散,在记忆方法上多采用机械记忆,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识记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讲授新教材之前,先提醒学生看目录,勾勒内容框架,如《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第四课“和同为一家”,第五课“海内存知己”,第7——8课“唐朝文化”。学前向学生说明唐朝的历史发展的总体特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盛。学后引导学生思考:“唐朝我国封建社会的繁盛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和讨论,就能得出正确结论。即政治上表现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经济上有较大发展,呈现繁盛景象,长安城为国际性大都市;文化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至今在世界上还有影响。除此还表现在唐朝疆域空前广大,对外关系上,对外交通发达,和亚、欧等各国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从目录入手进行学习,学生不仅系统地掌握了唐朝基本的历史线索和特征,而且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好。
另一方面: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切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如在讲授郑和下西洋时,与同一时期的西方环球航行相比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经纬网”上。
1.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2.注意能力培养的连贯性,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能力的培养要与年龄发展相适应,与教学阶段相衔接。在课堂教学中,训练概括表达能力。学生阅读教材后,要求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文的内容要点。经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强,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反应较快,答题精当,切中题意。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基本功训练。在单元教学中,训练比较分析能力。每结束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在感知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得出一定的结论。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一般可向学生提供两个相似点较多的阶段进行书面比较。这类训练有前一阶段的概括表述能力作基础,也容易找到比较点,学生能够接受。如“秦与隋的比较”、“秦始皇与隋文帝的异同”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从而达到“以史鉴今”的最终目标。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做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如在讲授《商鞅变法》时,注意与我团的农业生产进行比较,并让学生提出一些借鉴的意见。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如在讲授《长平之战》时,长平的失守,值得我们深思,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我们怎样在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首先拥有创新的信念,在历史教材中,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司马迁……这些鲜明的,具体的美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的益处。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再认和再现,忽视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今在课程改革的氛围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把课本中的知识与课外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讲述的内容综合化、开放化,从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我在讲“ 《如何抓好开卷考试下的初中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