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数学论文 >> 正文

巧用信息技术 实现数学课堂双主体效应


江西省铜鼓县第二小学    刘懿芝
内容提要: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在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时代呼唤主体性发展教学,信息技术为主体性发展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巧用信息技术,实现数学课堂的双主体效应,使主体性教学活动更富生命活力,是这篇文章的主旨。通过近两年来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巧用信息技术铺垫知识是打开学生心灵深处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教师应注意在课始、课中、课尾巧用信息技术铺垫知识;巧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核心,教师应注重巧用信息技术导思探究,施展连环;质疑是创新的开始,巧用信息技术质疑求异,让学生自主探究,设疑质疑,鼓励合作探究,解疑释疑,学生将借鉴知识创造思维并超越自我;塑造理想的人格形象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巧用信息技术,以人为本,塑造人格,以情动人,关注心灵,充分体现了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的特殊性由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性、目标性特征和活动结构特性所引发的。这些又可还原和归结为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状和特殊结构。而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在其现实性上,则集中表现为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即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存在于教育活动中,相互依附,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及教育活动过程的主导者,对学生的主体性有能动作用。表现在: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属性、功能进行主体性的选择;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信息的破译和转化;学生对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借鉴、创造与超越。
    教育的双主体性超越了标签式的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论争,整合了教育活动中教活动与学活动两方面,把教与学的对立统一转化到师生主体性互动中来,这不仅是理想的,而且是现实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本质的。
    时代呼唤主体性发展教学,课堂欢迎信息技术的介入。信息技术参与教学过程,形声并茂,直观有趣。如能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那么教师输出的信息将及时转换为学生主动输入的信息,学生的心理活动将与教学进程同步,学生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将实现课堂活动和交往的有序展开,使主体性教学活动更富生命活力。下面是笔者近两年教学中的随笔感受。
    一、巧用信息技术铺垫激趣,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经过精心设计和严密组织的课,必定能带来好的课堂效应。教学过程中充满着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有个体的也有群体的,教师作为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导者,如果能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铺垫,把学生引入生动有趣的知识殿堂,就会打开学生心灵深处的智慧之门。
    1、课始铺垫,激发情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前铺垫,为学生巩固旧知,学习新知作迁引,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使他们认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如教师在进行《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这一课的教学中这样导入新课:
    师:假如我是外地人,你怎么向我介绍你家乡的情况。
    生1:我向你介绍家乡的特产,如笋、茶叶、香菇。
    生2:我向你介绍家乡的竹地板。
    生3:我向你介绍家乡的秋收起义纪念馆。
    ……
   (随着学生的回答,电脑屏幕上一一出现多幅配有音乐的图片资料,每一张图片都有学生所说的家乡情况的介绍和相应的分母为100的分数。)
    师:大家看了这些资料有什么感想?
    生:为什么分母为100,而不是其它的数呢?
    师:谁知道?
    学生虽然不能完全甚至根本没弄明白为什么,但教师从一双双期待的目光中读出了学生渴求获取新知的欲望,前面的铺垫为后面的教学拉开了帷幕,激发了学生积极学习的情趣。
    2、课中铺设,形成新知。当代美国著名的学习和教学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从学生是学习者而且是可持续学习的学习者这个角度出发,把学生的素质分为先天的、发展中形成的和后天习得三大类。加涅的观点对实施素质教育有一定的启示,教学应该避免超越人类潜能,在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同样要遵循这一规律,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切不能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望尘莫及。应该适应学生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和习得素质的个体差异,尤其是习得素质。在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教师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数学王国走来了7位彬彬有礼的分数小矮人,他们是 , , , , , , ,他们正准备参加数字国王举行的do、re、mi音乐会呢。他们款款地走向音乐大厅,到了厅门口,他们都相互谦让,不肯先进。同学们你有办法让他们有序地进入音乐大厅吗?(有学生说按从矮到高排比较好)学生在前面只学过同分母分数与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仔细看看这题如果用前面所学知识解这道题有一定的困难。电脑屏幕上闪现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式:a÷b=  (b≠0)让学生用瞬间的感观去完成比较6个分数的思维过程:如果把以上分数写成除法形式算出商就容易比较了。这样铺设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使他们迎难而上,学以致用。
     3、课尾铺造,拓展知识。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要求教师要用现代教学观指导教学实践,不要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克隆机,教师应该做教学的有心人,要让学生学自主的数学。在教学的尾声中,教师如果能巧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把数学用下去,那将是教学莫大的成功。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尾声中,让学生随着电脑欣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让学生感受动物、植物及建筑物、山水中的对称美,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引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妙的兴趣,数学知识将得以延伸拓展。
   二、巧用信息技术优化过程,形成能力。
      在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中,或者在培养创造素质的过程中,自始至终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因为创造性活动的成果,都应该是思维的结晶,所以培养创造素质的关键是激发创造思维。
    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其核心问题是优化教学过程,教师有意识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建构学生个体的以创新素质为内容的认知结构,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1、巧用信息技术导思探究。学生的思维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应做教学的有心人,当学生处于思维迷惘状态,如果能巧用信息技术帮学生走出思维的困境,让学生从山穷水尽中享受柳暗花明,课堂将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在教学《三角形》时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三个信封,第一个信封露出了三角形的钝角。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三角形吗?
     生:钝角三角形。
     (打开后果真是钝角三角形,学生成功的喜悦溢于脸上。)
     第二个信封露出了三角形的直角。
     师:这又是什么三角形?
     生:直角三角形。
     (打开后果真是直角三角形,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似乎还想试。)
     第三个信封露出了三角形的锐角。
     师:谁能猜出这是什么三角形? 《巧用信息技术 实现数学课堂双主体效应》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6038.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数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