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师
都是小学和初中分开的,我们一起讨论教学、备课,很开眼。还去初中听课,感觉很有收获,这几年听得少了,教师不能自己听初中的课,希望学校组织,这样有助于小、初过渡。”
课间操后,与一群二年级的小学生交谈:
问:你们喜欢这所学校吗?答:喜欢,我姐姐也在这所学校,上初中。
问:你姐姐也喜欢这所学校吗?答:喜欢,我还没上学,她就和我说起过。
另一学生说:我见过她姐姐,还和她姐姐说过话呢。史老师说,可见,这种小学、初中的混合校,学生很喜欢。
通常,我们习惯于从成人的视角安排、实施教与学活动,而漠视了学生的需求。福建东山县后林小学李育生老师讲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有一次到一所学校听课,被那精美的“教学长廊”所吸引,信步走过去,这个教学长廊比我还高。“这么高,孩子看得见吗?”我请来一位学生,让他也看看,只见他仰起头,很费力地看着。我问他觉得怎么样,他告诉我看不清楚。孩子的一席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的布置是要给孩子看的,可他们却看不到。而到另一所以美术教育闻名的学校参观时发现,在该校的走廊和教室的墙上,到处挂着世界名画和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然而与其他学校迥然相异的是,这些画都挂得很低,有些居然低到成人腰部的位置。校长解释说:“对于大人来讲,是吃力些,但对于儿童而言,却正好呀。”这就是一种育人的理念,它企求一种深切的慰贴,那就是站在儿童的高度,与学生的眼光平等地对视,平等地交流。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季平举例说,有一次,她去一所学校,发现学校建得很美,常常有外人来参观学习。然而,就是这样一所美丽的学校,在学生的心目中是怎样的呢?请听听学生怎么说。她问学生:“你喜欢这所学校吗?”
“不喜欢。”学生回答。“为什么?”季平接着问。“没地方玩。”“教室太拥挤,东西没地方放。”“上厕所要走很远的路。”学生的回答令人深思——我们该如何满足儿童的需要?我们该如何以儿童的视角审视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
3000幅儿童画带给人们的思考是深刻的,长久的。作为教师、作为学校、作为社会,对于我们的孩子究竟了解多少?儿童是教育事业的服务对象,他们的学习需求与学习体验的满足程度,是判断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教师专业素质的根本尺度。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不仅要提供科学的知识,应用的技能,还应以人文关怀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儿童作为活生生的人,都有被尊重、接纳的内心需求,所以,教师要体察儿童的情感需要,实施适合他们需求的教学,教师的专业化应兼具科学和人文的品质。
【新闻背景】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国际儿童书画大赛,邀请8 ̄12岁的在校生,凭他们的自然感受,用文字或图画的方式回答“怎样才是一位好教师?”此次活动共收到来自50个国家的500多名儿童用自己的童心完成的作品。一幅幅充满童真的图画,一句句洋溢爱心的话语,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说尽了孩子们内心蕴藏的对好老师的热切期盼,展现了他们渴望老师关爱的内心世界。来自墨西哥的11岁的扎依拉小朋友,借用珍贵如油的春雨撒向干裂荒漠的画面,赞誉老师对于学生就如同滋养土地的雨水。新西兰的9岁的小罗丝满怀希冀地对老师说:“你待人和善友好,充满信任。你应当倾听我们的心里话,了解我们每个人,千万不要发脾气、不理睬我们。”来自葡萄牙只有10岁的小朋友卡特丽娜写道:“一个好教师不仅是上课,更为重要的是,她带给我们新的思想,帮我们明白很多事情,她能使教室成为乐园,而不是监狱。”这些画深深地触动了我国的教育研究工作者。据北京教科院副院长张铁道介绍,一年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班主任》杂志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儿童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征画活动,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活动,他们收到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3000多名同学的作品。这些画寄托着儿童发自内心深处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冀、对于好老师的渴望。每一幅画,都是孩子心灵的呐喊与呼唤,稚嫩的笔触表达了他们期盼好老师、感谢好老师的心声。在这些画面前,我们触摸到了孩子幼小心灵深处的东西,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为之震颤。正因如此,这些来自于服务对象的直接反馈,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最好的素材。
《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师(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6071.html
课间操后,与一群二年级的小学生交谈:
问:你们喜欢这所学校吗?答:喜欢,我姐姐也在这所学校,上初中。
问:你姐姐也喜欢这所学校吗?答:喜欢,我还没上学,她就和我说起过。
另一学生说:我见过她姐姐,还和她姐姐说过话呢。史老师说,可见,这种小学、初中的混合校,学生很喜欢。
通常,我们习惯于从成人的视角安排、实施教与学活动,而漠视了学生的需求。福建东山县后林小学李育生老师讲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有一次到一所学校听课,被那精美的“教学长廊”所吸引,信步走过去,这个教学长廊比我还高。“这么高,孩子看得见吗?”我请来一位学生,让他也看看,只见他仰起头,很费力地看着。我问他觉得怎么样,他告诉我看不清楚。孩子的一席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的布置是要给孩子看的,可他们却看不到。而到另一所以美术教育闻名的学校参观时发现,在该校的走廊和教室的墙上,到处挂着世界名画和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然而与其他学校迥然相异的是,这些画都挂得很低,有些居然低到成人腰部的位置。校长解释说:“对于大人来讲,是吃力些,但对于儿童而言,却正好呀。”这就是一种育人的理念,它企求一种深切的慰贴,那就是站在儿童的高度,与学生的眼光平等地对视,平等地交流。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季平举例说,有一次,她去一所学校,发现学校建得很美,常常有外人来参观学习。然而,就是这样一所美丽的学校,在学生的心目中是怎样的呢?请听听学生怎么说。她问学生:“你喜欢这所学校吗?”
“不喜欢。”学生回答。“为什么?”季平接着问。“没地方玩。”“教室太拥挤,东西没地方放。”“上厕所要走很远的路。”学生的回答令人深思——我们该如何满足儿童的需要?我们该如何以儿童的视角审视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
3000幅儿童画带给人们的思考是深刻的,长久的。作为教师、作为学校、作为社会,对于我们的孩子究竟了解多少?儿童是教育事业的服务对象,他们的学习需求与学习体验的满足程度,是判断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教师专业素质的根本尺度。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不仅要提供科学的知识,应用的技能,还应以人文关怀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儿童作为活生生的人,都有被尊重、接纳的内心需求,所以,教师要体察儿童的情感需要,实施适合他们需求的教学,教师的专业化应兼具科学和人文的品质。
【新闻背景】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国际儿童书画大赛,邀请8 ̄12岁的在校生,凭他们的自然感受,用文字或图画的方式回答“怎样才是一位好教师?”此次活动共收到来自50个国家的500多名儿童用自己的童心完成的作品。一幅幅充满童真的图画,一句句洋溢爱心的话语,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说尽了孩子们内心蕴藏的对好老师的热切期盼,展现了他们渴望老师关爱的内心世界。来自墨西哥的11岁的扎依拉小朋友,借用珍贵如油的春雨撒向干裂荒漠的画面,赞誉老师对于学生就如同滋养土地的雨水。新西兰的9岁的小罗丝满怀希冀地对老师说:“你待人和善友好,充满信任。你应当倾听我们的心里话,了解我们每个人,千万不要发脾气、不理睬我们。”来自葡萄牙只有10岁的小朋友卡特丽娜写道:“一个好教师不仅是上课,更为重要的是,她带给我们新的思想,帮我们明白很多事情,她能使教室成为乐园,而不是监狱。”这些画深深地触动了我国的教育研究工作者。据北京教科院副院长张铁道介绍,一年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班主任》杂志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儿童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征画活动,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活动,他们收到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3000多名同学的作品。这些画寄托着儿童发自内心深处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冀、对于好老师的渴望。每一幅画,都是孩子心灵的呐喊与呼唤,稚嫩的笔触表达了他们期盼好老师、感谢好老师的心声。在这些画面前,我们触摸到了孩子幼小心灵深处的东西,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为之震颤。正因如此,这些来自于服务对象的直接反馈,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最好的素材。
《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师(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