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怨无悔
无怨无悔写春秋
——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真情自白
江苏省赣榆县实验中学 王常亮 邮编 222100
我叫王常亮,赣榆县实验中学一名普通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中国共产党党员。工作十五年来,我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以实际行动模范实践着自己的入党誓言。
1989年8月,我从南京河海大学社会科学系毕业,怀着“我是革命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的豪情壮志,来到了赣榆县贫困乡西北山区的徐山乡徐山中学,开始了我的“孩子王”生涯。贫困山区当时的条件是难以想象的:驻地没有旅社,没有饭店,更没有邮局。学校的条件那就更为简陋了,没有办公室,没有单人宿舍,没有操场,就连办公桌都不能每人一张。我是趴在床头的一张双人学生桌上备的一个学期的教案!作为一名在大学就加入党组织的共产党员,我欣然接受了时任徐山中学校长仲伟立同志的工作安排:任校团总支书记、校政史地教研组长、初二(3)班班主任、兼任初二五个班的政治与美术课,成为学校最年轻的校委会成员之一。显然,担子是沉重的。可我深知:这是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更是全校师生员工对我的厚望。我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更不能让他们失望。为了尽快改变和扭转徐山中学在全县同类学校中设施落后、成绩下游的局面,我和全校师生一道,投入到积极创建与改造校园环境、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的活动之中。节假日、星期天,我和团总支其他几位委员一起组织全校团员进行义务劳动,硬是用肩抬、车拉、锨挖、镐刨,修建起徐山中学第一个也是现在唯一的250米操场,结束了徐山中学自建校以来没有操场的历史。我们还整修了学校门前的30米宽300长的大路,并在操场四周及大道两旁栽上了钻天白杨。与此同时,我们几位青年教师自制了大量的美术、生物、地理等教具,使学校的教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在课堂教学上,我大刀阔斧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我把每月7。5元的班主任津贴全用在为学生订阅杂志、报纸上,并创办了全校第一份班报《山草》,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团队活动。辛勤的汗水没有白流,1991年中考,我所带的政治学科均分徐山中学第一次也是当时唯一一科进入全县前八名。我所带的班级初三(3)班升入中专、重高、普高人数也位居全校之首。这一成绩的取得当时在徐山乡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时任徐山中学出纳会计的王永清同志以《山草》为题在《光明日报》“教坛新一代”专栏中作了专题介绍。这一年我带的班级被评为县先进团支部、市先进班集体,我所负责的团总支被评为市优秀团总支、我被评为徐山乡优秀共产党员,还被我的母校河海大学社会科学系邀请去为大学生作了为期一周的思想报告。
1993年8月,我24岁被县教育局任命为徐山中学教导副主任,成为当时全县最年轻的教导主任,负责学校德育、体卫工作,兼管初三年级组、政史地和艺体美教研组,还兼带初三(1)班的班主任、四个初三毕业班的思想政治教学。此时,我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更好的开展学校和班级的各项工作,我积极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向附近兄弟学校取经,率先在学校推行奖罚责任制,为1994年中考打下坚实基础。也就在这一年,我年近七十岁的父亲因患肺癌在1993年11月去世。老人患病的四个半月里我仅利用星期天回去看望他,临去世前我也没能在他老人家身边。1994年中考前一个月,我的女儿又出生了。由于家属在城头工作,两地分居,因此我也很少去陪着她们。在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1994年中考,徐山中学第一次摘掉了后进的帽子,综合考评进入全县前1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