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
学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
坚持与时俱进凸显育人为本
作者/王爱忠
——学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
王爱忠
2011年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现已正式公布。它规定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实施建议,体现了国家意志,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也是思想品德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那么,基于哪些原因修订《课标》?相对现行《课标》,修订后的《课标》有什么明显变化?结合对《课标》的学习研究,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与时俱进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与日俱增,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我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正在世界上树立起一个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些都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竞争。一个人素质的高低,不仅在于他的知识与技能,更在于他的思想品德。没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能力支撑的思想品德是空洞的,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统帅的人是盲目和危险的。而“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宗旨的《课标》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这就要增加科学发展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其中、完善“以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教育。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我们所处的社会,是民主与法制不断健全的社会。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未来的主人。如果不懂得宪法和法律,不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就无法承担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任,也无法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必须通过思想品德教育,让人们知法、守法,时时处处按照法律规定办事,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心得体会 fanwen.oyaya.net)在修订前《课标》内容中,法律内容总体偏少(约占25%左右),相对于法治社会中一个公民所需的最基本的法律知识而言,还有相当差距,因此需要适当增加法律的教学内容。
平等的权利义务观,是法治教育的基础,也是现代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法律崇尚平等,保证平等。我们都是国家的主人,都是平等的社会主体。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不做贵族和主子,也不做奴隶和奴才,而是要做具有现代民主法律意识的公民。因此,课标增加了“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内容。提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讨论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活动建议”,意在强化、强调、突出“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重要法律原则。原文中在“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后增加了“加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内容。这与党的十七大报告保持一致,又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内容、新要求,更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应具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这是公民的责任。公民对国家履行义务,是国家繁荣强盛、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在当代社会矛盾突出、危害国家安全因素复杂多样的背景下,强化公民对国家的义务很有必要。因此,增加了“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国家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的内容。
环境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多发,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此次修订增加了“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有助于初中学生增强规则意识,与他人平等相处、与后代人平等相待,领会享受权利就要履行义务的道理。
3.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目的,在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前途和人类命运,并将之升华到爱党、爱国、承担社会责任、肩负历史使命的高度。
针对当前社会发展实际,这次《课标》修订,“我与国家与社会”的部分也增加、修改了不少内容。比如,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信息良莠不齐、具有放大效应等特点,而现实是我国有五六亿网民,包括了大多数初中学生,这就要求有个合理、正确利用网络的问题,有个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因此新增加了:“网络的方便快捷,给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也让学生更深刻更及时地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变化”。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制约我国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现实的国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增强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课标》相关内容修改为:“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知道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针对现实生活中学生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问题、鄙视体力劳动的问题,《课标》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这一内容要求。其目的是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职业有分工,但都是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各行各业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做为中学生要尊重各行业的劳动者,平等看待职业,将来从事适合自己的职业,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文化,是心灵的家园,民族的血脉。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 《学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6575.html
坚持与时俱进凸显育人为本
作者/王爱忠
——学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
王爱忠
2011年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现已正式公布。它规定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实施建议,体现了国家意志,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也是思想品德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那么,基于哪些原因修订《课标》?相对现行《课标》,修订后的《课标》有什么明显变化?结合对《课标》的学习研究,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与时俱进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与日俱增,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我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正在世界上树立起一个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些都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竞争。一个人素质的高低,不仅在于他的知识与技能,更在于他的思想品德。没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能力支撑的思想品德是空洞的,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统帅的人是盲目和危险的。而“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宗旨的《课标》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这就要增加科学发展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其中、完善“以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教育。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我们所处的社会,是民主与法制不断健全的社会。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未来的主人。如果不懂得宪法和法律,不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就无法承担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任,也无法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必须通过思想品德教育,让人们知法、守法,时时处处按照法律规定办事,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心得体会 fanwen.oyaya.net)在修订前《课标》内容中,法律内容总体偏少(约占25%左右),相对于法治社会中一个公民所需的最基本的法律知识而言,还有相当差距,因此需要适当增加法律的教学内容。
平等的权利义务观,是法治教育的基础,也是现代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法律崇尚平等,保证平等。我们都是国家的主人,都是平等的社会主体。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不做贵族和主子,也不做奴隶和奴才,而是要做具有现代民主法律意识的公民。因此,课标增加了“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内容。提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讨论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活动建议”,意在强化、强调、突出“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重要法律原则。原文中在“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后增加了“加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内容。这与党的十七大报告保持一致,又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内容、新要求,更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应具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这是公民的责任。公民对国家履行义务,是国家繁荣强盛、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在当代社会矛盾突出、危害国家安全因素复杂多样的背景下,强化公民对国家的义务很有必要。因此,增加了“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国家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的内容。
环境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多发,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此次修订增加了“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有助于初中学生增强规则意识,与他人平等相处、与后代人平等相待,领会享受权利就要履行义务的道理。
3.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目的,在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前途和人类命运,并将之升华到爱党、爱国、承担社会责任、肩负历史使命的高度。
针对当前社会发展实际,这次《课标》修订,“我与国家与社会”的部分也增加、修改了不少内容。比如,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信息良莠不齐、具有放大效应等特点,而现实是我国有五六亿网民,包括了大多数初中学生,这就要求有个合理、正确利用网络的问题,有个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因此新增加了:“网络的方便快捷,给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也让学生更深刻更及时地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变化”。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制约我国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现实的国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增强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课标》相关内容修改为:“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知道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针对现实生活中学生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问题、鄙视体力劳动的问题,《课标》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这一内容要求。其目的是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职业有分工,但都是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各行各业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做为中学生要尊重各行业的劳动者,平等看待职业,将来从事适合自己的职业,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文化,是心灵的家园,民族的血脉。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 《学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