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期工作小结(教师)
见习期工作小结(教师)
2012—2013年大三下学期第十三周的见习期间,是我们开垦耕田、播下种子的日子。抛开早起赶车的困顿不说,我带着兴奋的感觉走进了凯里附中的校门,开始了我们第一次的见习,第一次踏进了这座校园,面对着这座充满了神圣色彩的校园我感慨万千,我想到了一批又一批的辛辛学子如何在这里接受知识的熏陶?如何在这里沐浴知识的阳光?如何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流连忘返?各色各样的教学面貌在我的脑中肆意的浮动和遐想。我带着不解的疑惑,跟着我们组员陆陆续续的走进了不宽的教室,我们与见习老师第一次见面,她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我们叫她杨老师。老师一身朴素的装扮,留着一头黑色长发,一对眼睛瞄上了眼线特别有神,声音就像唱歌一样的好听,她淡淡的一笑,显得很有亲和力,铃声的催促声把我从老师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课堂,很快我融入进了高中的老师与同学互动教育的融洽氛围中,整个教学弥漫着自然轻快、新颖美妙的感觉。 第一堂课,我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杨老师本次教学程序是:
第一步,全班朗读《雨霖铃》、《望海潮》。第二步,巩固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进入了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讲解。第三步,明确情与景的关系,分为五种,各自举例说明。第四步,从诗歌的感情色彩角度分类。第五步,布置作业。
下课铃声响了,她谦和的说:“我们也就根据高考题目重点来讲题,你们觉得我上课怎么样?”我们回答说:“老师,您与学生的互动很好,知识的拓延面很广”。
第一堂课听完以后我深有感触,不止是教学技巧、丰富的教学内容,还有就是看着热情的老师和同学们的积极配合,过往的自己不断在我脑海里闪现出来,就像电影投影一样的在心中暗自播放,记忆不那么清晰,拾起都是一些支离破碎。我在这里似乎能够找出自己曾经16岁的影子,如果还能回去那个年华,我会珍惜很多,包括老师、同学、朋友还有知识。
我认为教育见习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教学环节,更是师范生整个在校期间都要不间断地进行的最为完善的教学过程,通过见习培养各项实践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已达到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实践能力之效。
此次见习我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
1. 准备工作:听课笔记,本着笔纸不离手的原则,随听随记的记录下教学活动里的每一个教学要点。认认真真地罗列出教学活动的先后顺序,还有教学目标的重难点,教学的课文分析,重点字词的解析,课堂延伸的知识。
2. 思考与评价:课堂上做好笔记以后,课外对老师的讲课进行评价,指出课堂上的教学技巧的妙在何处?哪些东西能够勾起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还有就是老师上课的不足之处敢于提出来进行批评指正,建立一种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和谐关系。
3. 修改作业:见习老师将两个班级的作文本分发给每个人十本,并要求我们对学生们的作文进行评语、打分、修改。另外,找出一篇自己最喜欢的作文修改后发到见习老师的邮箱。我认认真真的对每篇作文进行了赏读,总结得出有利有弊,普通出现的问题有错别字、病句、写字潦草。优点之处是大部分同学作文感情真挚、具有感染力和论证很有针对性。
此次的见习让我受益匪浅,我对于教师这个神圣的行业开始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句说得一点也没错。见习过后我才知道教师如何在短小的三尺讲台上散发光彩,你别看老师在短短三十分钟授课眉飞色舞、妙语连珠,其实在每个教师的背后付出了远比三十分钟多几倍的苦功夫。呕心沥血、殚精竭力的教师们在这个职位上毕恭毕敬、忠于职守,亦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坚持。教师们忠于职守、不懈努力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因此,我为我的教师之路规划有了几点的总结,方便以后的实习做前车之鉴:
1. 导入要与所学课文主题相关,创造情境,渲染课堂氛围,起到一种新颖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2. 教学要遵循“三个维度”原则,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 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做到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3. 学会做详略的课堂小结,并且延伸课外知识,达到一种巩固知识的功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4. 课堂上思路要清晰,重点和难点分析要透彻明确。
5. 写好教案、备课是关键,课外要下苦功夫熟透教案。
6. 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知识素养,培养自己教学的综合素质。
以上是我在见习期间的感触,见习给我带来很大的价值,它是人生之路的一种体验和尝试。在见习中,遇到很多预想不到的挫折,但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我逐渐成长。
这次的见习让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并使我爱上了教师这一光荣的职业。感谢学校提供见习机会,使我们能够接触到现在的教学形式以及学生现状和现代教育机构。也感谢凯里附中愿意给我们同学提供一个平台,还要感谢我们的见习教师对我们的教诲和照顾。这段时光不仅是我人生中一段珍贵的回忆,更是我另一段人生的起点,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中我会做的更好。
2013.5月 《见习期工作小结(教师)》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6588.html
2012—2013年大三下学期第十三周的见习期间,是我们开垦耕田、播下种子的日子。抛开早起赶车的困顿不说,我带着兴奋的感觉走进了凯里附中的校门,开始了我们第一次的见习,第一次踏进了这座校园,面对着这座充满了神圣色彩的校园我感慨万千,我想到了一批又一批的辛辛学子如何在这里接受知识的熏陶?如何在这里沐浴知识的阳光?如何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流连忘返?各色各样的教学面貌在我的脑中肆意的浮动和遐想。我带着不解的疑惑,跟着我们组员陆陆续续的走进了不宽的教室,我们与见习老师第一次见面,她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我们叫她杨老师。老师一身朴素的装扮,留着一头黑色长发,一对眼睛瞄上了眼线特别有神,声音就像唱歌一样的好听,她淡淡的一笑,显得很有亲和力,铃声的催促声把我从老师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课堂,很快我融入进了高中的老师与同学互动教育的融洽氛围中,整个教学弥漫着自然轻快、新颖美妙的感觉。 第一堂课,我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杨老师本次教学程序是:
第一步,全班朗读《雨霖铃》、《望海潮》。第二步,巩固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进入了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讲解。第三步,明确情与景的关系,分为五种,各自举例说明。第四步,从诗歌的感情色彩角度分类。第五步,布置作业。
下课铃声响了,她谦和的说:“我们也就根据高考题目重点来讲题,你们觉得我上课怎么样?”我们回答说:“老师,您与学生的互动很好,知识的拓延面很广”。
第一堂课听完以后我深有感触,不止是教学技巧、丰富的教学内容,还有就是看着热情的老师和同学们的积极配合,过往的自己不断在我脑海里闪现出来,就像电影投影一样的在心中暗自播放,记忆不那么清晰,拾起都是一些支离破碎。我在这里似乎能够找出自己曾经16岁的影子,如果还能回去那个年华,我会珍惜很多,包括老师、同学、朋友还有知识。
我认为教育见习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教学环节,更是师范生整个在校期间都要不间断地进行的最为完善的教学过程,通过见习培养各项实践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已达到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实践能力之效。
此次见习我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
1. 准备工作:听课笔记,本着笔纸不离手的原则,随听随记的记录下教学活动里的每一个教学要点。认认真真地罗列出教学活动的先后顺序,还有教学目标的重难点,教学的课文分析,重点字词的解析,课堂延伸的知识。
2. 思考与评价:课堂上做好笔记以后,课外对老师的讲课进行评价,指出课堂上的教学技巧的妙在何处?哪些东西能够勾起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还有就是老师上课的不足之处敢于提出来进行批评指正,建立一种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和谐关系。
3. 修改作业:见习老师将两个班级的作文本分发给每个人十本,并要求我们对学生们的作文进行评语、打分、修改。另外,找出一篇自己最喜欢的作文修改后发到见习老师的邮箱。我认认真真的对每篇作文进行了赏读,总结得出有利有弊,普通出现的问题有错别字、病句、写字潦草。优点之处是大部分同学作文感情真挚、具有感染力和论证很有针对性。
此次的见习让我受益匪浅,我对于教师这个神圣的行业开始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句说得一点也没错。见习过后我才知道教师如何在短小的三尺讲台上散发光彩,你别看老师在短短三十分钟授课眉飞色舞、妙语连珠,其实在每个教师的背后付出了远比三十分钟多几倍的苦功夫。呕心沥血、殚精竭力的教师们在这个职位上毕恭毕敬、忠于职守,亦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坚持。教师们忠于职守、不懈努力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因此,我为我的教师之路规划有了几点的总结,方便以后的实习做前车之鉴:
1. 导入要与所学课文主题相关,创造情境,渲染课堂氛围,起到一种新颖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2. 教学要遵循“三个维度”原则,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 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做到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3. 学会做详略的课堂小结,并且延伸课外知识,达到一种巩固知识的功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4. 课堂上思路要清晰,重点和难点分析要透彻明确。
5. 写好教案、备课是关键,课外要下苦功夫熟透教案。
6. 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知识素养,培养自己教学的综合素质。
以上是我在见习期间的感触,见习给我带来很大的价值,它是人生之路的一种体验和尝试。在见习中,遇到很多预想不到的挫折,但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我逐渐成长。
这次的见习让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并使我爱上了教师这一光荣的职业。感谢学校提供见习机会,使我们能够接触到现在的教学形式以及学生现状和现代教育机构。也感谢凯里附中愿意给我们同学提供一个平台,还要感谢我们的见习教师对我们的教诲和照顾。这段时光不仅是我人生中一段珍贵的回忆,更是我另一段人生的起点,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中我会做的更好。
2013.5月 《见习期工作小结(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