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的心理成长——对15名大学生志愿者的深度访谈分析
然回头看看自己参与的志愿活动,我发现运用专业知识的地方特别多。回到学校后,我开始动手做一些实践项目,开始思考自己今后的出路。
志愿活动期间,我当过老师、走访过受灾群众、在政府机关打过杂。这些活动让我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对于未来要走的路,我逐渐清晰起来。
(二)群体心理的成长
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志愿者必定要与其他志愿者、被服务对象等人员交往、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的群体心理也获得了成长。
1.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提升
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如何在大家意见有分歧的情况下协调团队的关系。
我现在能认真耐心地听他人谈话,并融入团体的讨论,快速地和他人凝聚在一起。
作为志愿者,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志愿活动方案。我现在学会了对人不对事,学会了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一开始,大家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吵得很厉害,不仅弄得大家很不愉快,而且也提不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随着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大家学会了有效的沟通,甚至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达成默契。
我以前是一个挺害羞的人,当众说话就紧张。参加志愿者活动后,由于经常要与人交流沟通,我现在在众人面前说话不紧张了,人际交往方面也可以说游刃有余了。
2.合作能力得到提升
80后的我们都有点以自我为中心。志愿服务工作要求我们相互合作,我现在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学会了接受团体。
我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甚至有些目中无人、狂妄自大。有几次志愿服务工作就因为我而出了差错。我现在认识到了团体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在团队之中必须放弃个体、接受团体,学会合作。
志愿服务工作一开始困难重重,我自己心里也直打鼓,觉得根本没法继续工作。后来,大家在一起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我们的志愿活动才一直坚持到了现在。这真的是大家同心,其利断金。
作为志愿服务组织中的一员,必须以集体利益为重,而不是个人利益。一些失败的事例让我真正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能力强,总觉得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做好事情。但是志愿者的工作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大家一起做事的快乐,也深切地理解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含义。
合作这个词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但对它并没有太多切身的体会。志愿服务中有几件小事让我明白了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也是一种合作。
(三)民族心理的成长
志愿者离开校园参与志愿活动,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的民族心理同样得到了成长。
1.感受到了爱并将爱传递
志愿者活动让我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感受到公益事业的伟大,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拼搏向上的精神。
博爱、责任、团结是我从志愿者活动中收获到的。做汶川特大地震的志愿者需要爱心,志愿活动中需要责任心,需要大家团结合作。
志愿服务的点点滴滴让我跳出了只爱自己的狭隘境地,开始懂得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志愿者活动中,我们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帮助,其中包括受灾群众。我坚信,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好人定有好报。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对别人好一点,别人就会对你好一点。加倍感谢那些帮助过你的人,忘记那些伤害过你的人。
志愿活动让我体会到了生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为了别人,有很多的人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只要我们付出一点点爱,他们就能快乐很多。
2.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5. 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灾区,我亲身感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温暖与爱心。我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志愿服务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面对灾难时,只有国家强大了,民族振兴了,我们才能渡过难关。
志愿服务期间,亲眼看到灾区从满目疮痍到逐渐恢复生机,我的内心总是难以平静。我现在对祖国、民族有了更深厚的理解和感受,我只能用最简单的话语来表达我的心情,那就是“我爱我的祖国,我为我们伟大的民族而骄傲”。
以前我有点崇洋媚外,总觉得外国比中国好。志愿活动中,我接触到了社会底层的人民,感受到了国家对受灾群众的关心和关爱。现在面对社会上还存在诸如不公平、腐败等问题,我能冷静客观地面对了。我知道社会的进步需要时间,外国并不完全比我们国家好。
三、讨论和启示
志愿活动能否可持续地健康发展下去,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是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如何吸引大学生参与能够双赢的志愿活动呢?如何能够让大学生长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而不是中途退出?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本研究以及以往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在志愿者招募中,开展朋辈教育,通过志愿者现身说法吸引准志愿者参与
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之前,一般都会考虑志愿活动能否带给自己成长。招募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时,必须让大学生看到志愿活动将带给他们的成长和收获。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特别在一些敏感问题上,青少年往往能够听取或采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倾向,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方式。在志愿者招募的过程中,除了介绍志愿活动的基本情况、组织的管理规程等常规信息外,还可以请老志愿者介绍志愿活动带给他们的成长和收获、志愿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以及应对的方法。这样的介绍不仅可以让准志愿者对将要从事的志愿活动有思想准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志愿者的现身说法让准志愿者了解志愿者将会带给个体的益处。事实上,不少大学生就是因为看着身边同伴在志愿活动中成长和成熟而参与志愿活动的。
(二)志愿服务过程中,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用志愿活动中的收获来强化志愿服务行为
志愿者活动能带给大学生心理成长,但大学生志愿者并不一定能体会到这种成长。因此,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开展经验交流会就显得尤为重要。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指出,行为要得以巩固,需在行为发生之后进行强化。强化的方式可以是奖品、金钱、荣誉一类的外部奖励,也可以是行为本身带给个体的成就感、愉悦感等,且后一种强化方式效果更佳。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以定期召集志愿者开展经验交流会。经验交流会除了总结志愿活动本身的得失外,更重要的是让志愿者畅谈自己在志愿活动中的心得体会。通过让志愿者畅谈心得体会,一方面可以让志愿者宣泄志愿活动中的烦恼、挫折等不良情绪,还可以让志愿者清晰地意识到志愿活动带给自身的成长和收获,从而起到进一步强化志愿行为的效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经验交流会最好是以小团体(10——15人)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也能保证团体内的沟通和交流顺畅。此外,经验交流会必须有一个领导者,领导者的任务是对团体的舆论进行引导,即引导成员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引导成员发现志愿活动中的收获与成长,而不是让经验交流会变成单纯的抱怨会、诉苦会。
(三)志愿服务结束后进行回访,并及时将回访信息反馈给志愿者,让志愿者看到志愿服务的成效
《大学生志愿者的心理成长——对15名大学生志愿者的深度访谈分析》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6624.html
志愿活动期间,我当过老师、走访过受灾群众、在政府机关打过杂。这些活动让我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对于未来要走的路,我逐渐清晰起来。
(二)群体心理的成长
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志愿者必定要与其他志愿者、被服务对象等人员交往、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的群体心理也获得了成长。
1.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提升
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如何在大家意见有分歧的情况下协调团队的关系。
我现在能认真耐心地听他人谈话,并融入团体的讨论,快速地和他人凝聚在一起。
作为志愿者,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志愿活动方案。我现在学会了对人不对事,学会了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一开始,大家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吵得很厉害,不仅弄得大家很不愉快,而且也提不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随着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大家学会了有效的沟通,甚至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达成默契。
我以前是一个挺害羞的人,当众说话就紧张。参加志愿者活动后,由于经常要与人交流沟通,我现在在众人面前说话不紧张了,人际交往方面也可以说游刃有余了。
2.合作能力得到提升
80后的我们都有点以自我为中心。志愿服务工作要求我们相互合作,我现在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学会了接受团体。
我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甚至有些目中无人、狂妄自大。有几次志愿服务工作就因为我而出了差错。我现在认识到了团体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在团队之中必须放弃个体、接受团体,学会合作。
志愿服务工作一开始困难重重,我自己心里也直打鼓,觉得根本没法继续工作。后来,大家在一起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我们的志愿活动才一直坚持到了现在。这真的是大家同心,其利断金。
作为志愿服务组织中的一员,必须以集体利益为重,而不是个人利益。一些失败的事例让我真正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能力强,总觉得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做好事情。但是志愿者的工作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大家一起做事的快乐,也深切地理解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含义。
合作这个词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但对它并没有太多切身的体会。志愿服务中有几件小事让我明白了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也是一种合作。
(三)民族心理的成长
志愿者离开校园参与志愿活动,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的民族心理同样得到了成长。
1.感受到了爱并将爱传递
志愿者活动让我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感受到公益事业的伟大,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拼搏向上的精神。
博爱、责任、团结是我从志愿者活动中收获到的。做汶川特大地震的志愿者需要爱心,志愿活动中需要责任心,需要大家团结合作。
志愿服务的点点滴滴让我跳出了只爱自己的狭隘境地,开始懂得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志愿者活动中,我们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帮助,其中包括受灾群众。我坚信,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好人定有好报。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对别人好一点,别人就会对你好一点。加倍感谢那些帮助过你的人,忘记那些伤害过你的人。
志愿活动让我体会到了生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为了别人,有很多的人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只要我们付出一点点爱,他们就能快乐很多。
2.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5. 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灾区,我亲身感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温暖与爱心。我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志愿服务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面对灾难时,只有国家强大了,民族振兴了,我们才能渡过难关。
志愿服务期间,亲眼看到灾区从满目疮痍到逐渐恢复生机,我的内心总是难以平静。我现在对祖国、民族有了更深厚的理解和感受,我只能用最简单的话语来表达我的心情,那就是“我爱我的祖国,我为我们伟大的民族而骄傲”。
以前我有点崇洋媚外,总觉得外国比中国好。志愿活动中,我接触到了社会底层的人民,感受到了国家对受灾群众的关心和关爱。现在面对社会上还存在诸如不公平、腐败等问题,我能冷静客观地面对了。我知道社会的进步需要时间,外国并不完全比我们国家好。
三、讨论和启示
志愿活动能否可持续地健康发展下去,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是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如何吸引大学生参与能够双赢的志愿活动呢?如何能够让大学生长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而不是中途退出?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本研究以及以往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在志愿者招募中,开展朋辈教育,通过志愿者现身说法吸引准志愿者参与
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之前,一般都会考虑志愿活动能否带给自己成长。招募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时,必须让大学生看到志愿活动将带给他们的成长和收获。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特别在一些敏感问题上,青少年往往能够听取或采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倾向,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方式。在志愿者招募的过程中,除了介绍志愿活动的基本情况、组织的管理规程等常规信息外,还可以请老志愿者介绍志愿活动带给他们的成长和收获、志愿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以及应对的方法。这样的介绍不仅可以让准志愿者对将要从事的志愿活动有思想准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志愿者的现身说法让准志愿者了解志愿者将会带给个体的益处。事实上,不少大学生就是因为看着身边同伴在志愿活动中成长和成熟而参与志愿活动的。
(二)志愿服务过程中,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用志愿活动中的收获来强化志愿服务行为
志愿者活动能带给大学生心理成长,但大学生志愿者并不一定能体会到这种成长。因此,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开展经验交流会就显得尤为重要。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指出,行为要得以巩固,需在行为发生之后进行强化。强化的方式可以是奖品、金钱、荣誉一类的外部奖励,也可以是行为本身带给个体的成就感、愉悦感等,且后一种强化方式效果更佳。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以定期召集志愿者开展经验交流会。经验交流会除了总结志愿活动本身的得失外,更重要的是让志愿者畅谈自己在志愿活动中的心得体会。通过让志愿者畅谈心得体会,一方面可以让志愿者宣泄志愿活动中的烦恼、挫折等不良情绪,还可以让志愿者清晰地意识到志愿活动带给自身的成长和收获,从而起到进一步强化志愿行为的效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经验交流会最好是以小团体(10——15人)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也能保证团体内的沟通和交流顺畅。此外,经验交流会必须有一个领导者,领导者的任务是对团体的舆论进行引导,即引导成员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引导成员发现志愿活动中的收获与成长,而不是让经验交流会变成单纯的抱怨会、诉苦会。
(三)志愿服务结束后进行回访,并及时将回访信息反馈给志愿者,让志愿者看到志愿服务的成效
《大学生志愿者的心理成长——对15名大学生志愿者的深度访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