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而比现在的中学生要高呢?当时国文课内文言文教得多些(也教白话文),是一个原因,但老师比较擅长教文言文,因而教得比较得法,肯定也有很大关系。我有幸遇到过两位很有学问的国文老师,一位是庄老师,他教文言文一般不逐句串讲,但在文章的紧要处或疑难处,则尽情发挥,酣畅淋漓,讲得令人动容;同时又结合讲解指导我们评点,何处加点,何处加圈,都有些讲究;圈点以后,总要拉长了声调领我们诵读,凡读到加密圈的词句,往往眉飞色舞,读得格外声情并茂,就像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那样,感染得我们也都陶醉在文章优美的词句里。后来又遇到一位周老师,他特别喜欢教学生吟唱诗词,我至今还记得他教我们唱李后主词“帘外雨潺潺”时那种摇曳生情的声调。就在这样的老师的影响下,不少同学都对古典诗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都在课外自动地找些选本来读,如《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不少同学还能用文言写写东西。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6658.html
上面举我的老师教文言文的例子,并不是认为今天的文言文教学必须以我的老师为范例,我想,即使在当时,国文老师也未必都这样教。但我从自己阅读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中,的确看到了这种教法中某些合理的成分。至少以下两点是值得重视的:一、由于教学中不是死抠词句,嚼得过细,这就留下了较多的“空白”,便于学生自己去感知和领悟;有的地方老师又重点畅讲,并指导评点,这就突出了文章最精彩的部分,使学生印入更深。教学中这样疏密相间,略其所当略,详其所当详的教法,是符合学生读文、认知的规律的;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确实可以受到很好的锻炼。二、老师特别重视诵读的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也逐渐熟悉,这就为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凡行之有效的教法,其中必定蕴含着某种规律,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
我同意不少同志提出的语文教学要归真返璞的主张,作为语文教学一个组成部分的文言文教学,自然也应该归真返璞。但归真返璞不是否定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不是回过头去走老路。“真”和“璞”者,事物固有的朴素规律也,“归真返璞”就是要在认真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中一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语文能力发展规律的教法,不搞花架子,不赶浪头,不对考试口径,朴朴素素、实实在在地教。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一个“文章大国”,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写文章、读文章和教文章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是我国语文教育理论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自得、自悟和语感培养的经验。因此,认真总结、继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经验,并把它提到理论认识的高度,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应该成为当前文言文教学改革首先要好好研究的一个课题。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