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论文|犟生的转化
摘要:职校班集体中常出现犟生,他们往往对教师的管教怀有深深的敌意,经常惹事生非。笔者在近年的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针对这些犟生产生的原因,努力通过缩小心理距离,平等参与,采取鼓励和期待的策略,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注意讲究策略,积极发挥舆论导向和环境的育人作用,使师生情感得到融合,犟生得到转化,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犟生 转化
班集体中常出现这样的学生:错误不断,屡教不改,软硬不吃,不服管教,甚至对老师怀有深深的敌意,笔者把这类学生称为犟生。笔者从教几年来,碰到过好些这样的犟生,现将自己对犟生的教育总结出来,提请各位同仁商榷。
一、犟生的形成
职高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的逐步增强,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外在的束缚,“叛逆”性强。社会转型时期,成人道德观念的混乱和失范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了,精神上却很匮乏,这些都易引发学生的对抗行为,这些对抗情绪长久得不到合理疏导,就会形成犟生。
这类学生在老师、家长的眼中往往是“问题孩子”,对其有嫌弃心理,打骂是对这类学生常用的教育方法。有时教师不调查研究,不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对学生粗暴训斥,当众嘲讽。教师、家长对这类学生常有这样的心理定势:坏事常和这些学生挂钩,好事与他们无缘。由于戴上“有色眼镜”,施教者常无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漠视他们正常、合理的需要。
老师、家长的态度和教育方法在这些学生心理上积淀成“心理超限”(刺激频率过多,强度过大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心理超限”)。形成并增强了这些学生的逆反心理,为了发泄不满,他们故意跟老师捣蛋、恶作剧,对老师的批评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二、爱心相随,缩小心理距离
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措施得到很好的执行,就必须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师生情感的融合,有利于消除犟生的逆反心理。晓之以情,才能动之以理。犟生相对于其他学生,是处于一种被孤立的境地,他们往往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我们更要无私地献出爱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心里接受教师的教育。
对待犟生,首先教师应放弃居高临下的施教者的身段,以一个平等的姿态参与他们的生活,理解和信赖学生,做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既普通又特别的朋友(普通是指在学生眼里你很亲切,是他们生活中的一员,特殊是指教师自己心里不要忘记教师的身份,明确教育目的。)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多留心他们的需要。这样能建立师生的感情,便于教育工作顺利进行。例如:和学生一块儿过中秋节、圣诞节、元旦,和他们一块儿玩,一起笑。谈他们喜欢看的书 、电视剧等。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你敞开心扉。
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采用鼓励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多一份期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创造机会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鼓励包含表扬的成分,但绝不等同于表扬。鼓励是对学生成功的肯定和对学生暂时失败了、只要跳一跳、努力一下就能成功的期待。单纯的表扬极容易陷入为表扬而表扬的被动状态,达不到预期效果。
鼓励和期待作用无穷:二战期间,由于兵源紧张,美国部队征用了大约两千人的部队到欧洲作战。这两千人都是所谓的“问题青年”。他们的指挥官要他们每月给家里写一封信,除了向家里报平安之外,还要写上自己在这一个月里所取得的进步。如果这个月没有取得进步也要写——杜撰的、或自己以后将要努力的也行。信写完了要交给指挥官过目——防止有些士兵不按要求写。这些军人家属的回信中充满了鼓励和期待。后来这些军人果如他们的指挥官所预期的,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就是亲近的人鼓励和期待的作用。
总之,当学生感受到“教师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为他的不尽如人意而失望、痛心”,当学生感到教师不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时,师生的心理距离就缩短了,教师施教的难度就降低了。但缩小心理距离不等于师生心理零距离,因为一旦心理零距离,师生间关系是融洽了,但在犟生眼里,老师话的份量也就降低了。教师的威信反而受到损伤。
三、坚持原则 注意策略
对学生有爱心,施以鼓励的教学策略。不是说放弃原则,对犟生犯的错误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对待学生犯的错误,绝不应姑息,姑息就毫无是非可言。但对犯错误的犟生,教育时要注意策略,注意研究一下学生的心理。
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做全面了解和深入分析,不要主观臆断,道听途说,不要用以往的过失推断当前的错误,不要轻易给学生下品质上的定论。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反省自我,合理发泄不良情绪。
对犟生,有时我使用“冷处理”法。犯错误的犟生情绪正激动着,情绪激动意味着他理智的缺乏。此时对犟生处理,太严了容易激起其逆反心理,和老师严重对立;太缓了,又会给他们“老师软弱!从此‘老子’天下第一”的错觉,失去对老师的敬畏。此时,不妨用稍带严厉的语气,让犟生到一处相对来说是陌生的环境,如办公室。根据心理学上的观点,人在陌生的环境里,心里总会有些不安。这样的环境对于犟生情绪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