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锋:“双重对话”展精彩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
……
【解析】
时下的语文课上,对学生的“写”虽有所重视,但仍显“力度不够”,且多为教学活动高潮过后的“小浪花”而已。孙老师独树一帜的“批注”式导读策略一出,学生马上“我笔写我心”。虽然课堂上有些寂然,但却“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都在用思维触摸“白纸黑字”,都在用心灵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他们岂止是在批注文章,更是在批注个性、批注思想。
“批注”既让课堂显得“沉闷一时”,又使课本变得不再那么“整洁干净”,但它与“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古训却是如出一辙。我们看到,学生在批注中高效而又深入地使用着自己的“读书时间”,他们与文本间的初次对话是一种思维完全被激活的状态中完成的,否则他们不会这般妙语连珠。我想,有名师示范引领,身处教学一线的我们也应该试一试!
【片断二】
巧拨妙点、“发散”对话
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从不同角度欣赏课文,譬如“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带着这些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你们肯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
(学生再次潜心读书,四分钟后,师生对话。)
生:一般的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一般的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却是用麦穗。
师:你善于比较,很快找到了“苏老师”教学的独到之处,很不简单!
生:他的“发现”对我启发很大--不仅麦地可以当教室,社会也可以当教室;不仅麦穗可以当课本,整个大自然都可以当课本。
师:说得好!你思路开阔!其实,宇宙就是一个神秘大课堂,生活就是一部无字大书。那里有广阔的天地,那里有丰富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