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就是普遍幸福主义
我们过去曾经认为,私营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私营经济的大发展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但这种认识实际是不确切的。严格说来,私营经济是具有两重性的经济。私营经济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它通常必须进行大批量生产,因而也必须主要是生产民用品,因为这样才能有钱赚,生产的产品用在人民身上,人民生活水平就提高了,大量生产提供的大量就业机会也让老百姓普遍受益,那么它就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的好手段。因此,私营经济导致两极分化,实际只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短期现象。私营经济的大发展能够逐步导致公民的普遍富裕,才是长时段的历史常态。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的载体,事实上已经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转向了个体私营经济。当然,我们也都看到,单有个体私营经济的大发展,还不可能最终实现人民的普遍富裕。所以,小平同志提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公平分配就越来越重要了,而十七大报告也正是对于公平分配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这就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总之,只要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就是普遍幸福主义(第3页)、普遍幸福主义就是功能社会主义、实践是检验真假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这些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基本理念,我们的思想就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大解放,因而我们也就能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合理性与重要性。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能够实现公民的普遍富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实现公民的普遍富裕,这是当前的一个尖锐的理论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公有制经济占据多数地位的前提下实行市场经济,是能够实现公民的普遍富裕的。但是,事实上,在市场竞争领域内,真正应当和能够占据多数地位的,实际并不是公有制经济,而是各种直接私有制经济。那么,在直接私有制经济占据多数地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又究竟能不能实现公民的普遍富裕呢?对此,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在这里,问题的关键,首先就是要搞清究竟什么是富裕。我认为,所谓普遍富裕,应当是指个人物质生活资料领域的普遍富裕,而不是包括生产资料在内的普遍富裕。
这是因为,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把生活资料领域和生产资料合在一起计算,再加上一个“相对贫困”的概念的话,那就永远也不可能谈到公民的普遍富裕。按照这种逻辑,那就是全世界只有比尔?盖茨一个人是富人,而这显然是荒谬的。所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将富裕界定为个人物质生活资料领域的富裕,我们才有可能谈到公民的普遍富裕。
第二,更重要的是,归根到底,人的物质需要是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因此,衡量人在物质生活中的贫困和富裕最终标准,也只能是看人对物质生活资料的占有水平。由此,我们也就可以在原则上确定:在今天,能够占有和享有具有现代性的基本生活资料,就是富裕。我认为,只要个人物质生活水平达到现代文明的享受标准,如家电都有,三口之家的住房面积最少有六七十平方米以上,恩格尔系数也比较低,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也都享有基本保障,那就已经算是脱贫致富了。
按照这个标准来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由于人的物质消费能力是有限的,因而人在物质生活资料领域的富裕实际上也是有限的。人的物质富裕的这种有限性意味着,从根本上来说,先富起来的人们实际上已经不再可能再继续富裕下去了,而这种“富裕停滞”也就为后来者也都逐步地达到物质富裕的生活水平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可能。
由此,我们从世界范围内的经验事实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和证明,个人物质生活资料领域的普遍富裕,实际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最后,既然普遍富裕是指个人物质生活资料领域的普遍富裕,那么,普遍富裕的实现也就并不意味着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的差异的消除。事实上,在生活资料领域的富裕已经实现的条件下,从个人角度看,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已经转化为了满足占有者的精神需要的一种手段,但人的精神需要还可以通过从事宗教、教育、文学、艺术、体育等众多途径获得满足,因而人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的差异,也就如同人在各方面所拥有的知识、才能、能力之类的差异一样,只是人在事业方面的一种差异,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因而也就无须予以消除。从社会角度看,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生产资料的多量占有,实际又是发展经济、服务社会的一种基本条件,因而我们也就不应希望大企业家都变成小老板,而应是希望中国出现许多优秀的大企业家,从而更好地实现、增进和保障公民的普遍富裕。
5如何实
《社会主义就是普遍幸福主义(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