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学研究起步较晚,所展开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不足以引起决策部门和广大家长的重视。
三、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危害
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实际上在宣扬男权制社会的意识形态,起着把两性朝着有助于男权制的方向社会化的作用。它发挥作用的机制:一是塑造典型的性别气质,男性知识渊博、能力高超、独立自主、志向远大、顽强进取,女性则无知低能、温和美丽、寻求同情和保护,人类的优点被过多地赋予给了男性;二是确立性别角色,把可以成就事业的公共领域安排给男性,而把家庭事务、子女养育以及一些地位较为低下的公共事务安排给女性,把报酬高的职位安排给男性,而把次等的、报酬低的职位安排给女性。具体说来,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的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女生的影响
首先,女生缺乏可资效仿的偶像性榜样。榜样对学生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因为他们的许多态度都是通过模仿榜样的行为从而产生替代性强化而获得的。一个有较大影响力的榜样通常与学习者有类似之处,如性别、阶层、种族等,即这些榜样可以反映学习者的自我概念和志向。我们可以按照交往的形式把榜样分为互动性榜样和偶像性榜样。互动性榜样指学生在日常交往中认同的榜样。在学校情境中最有可能成为学生互动性榜样的人有教师和其他学生。偶像性榜样指因受到学生的特别崇敬而被学生视为楷模的榜样。偶像性榜样不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可以互动的人物,而一般是社会名人。在学校情境中,学生选择获得偶像性榜样的途径一般来自语文和历史教科书、课外读物以及学校有意识地在不指向学科学习的非实体性精神环境中提供的诸多榜样。特别是语文教科书因其所特有的人文性而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可供选择的榜样。但我们从前文有关我国教科书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女性不但出场的频度远远低于男性,而且被赋予的人格特质也劣于男性。女生勤奋学习,学到的却是自己的性别在文化中低劣的定位,她们很难找到偶像性榜样来激励自己。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女生的好成绩可以导致低自尊的原因。
其次,“累积效应”扩大了负面影响。如果单独审视每一篇课文,似乎没有一篇重要到足以导致女生的低自尊,而且教科书的影响方式是潜移默化的,它不象一些暴力事件一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人们对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缺乏足够的关注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教科书中的诸种性别不平等的“累积效应”,其影响就不可以等闲视之了。各章节中的性别不平等组成了一本不平等的教科书,每本、每科的教科书又累积成一个不平等的教科书体系。女生从小学一入校到大学毕业一直浸泡在性别不平等的教科书体系里。累积的最坏后果是导致女生产生内化的性别自卑感,认同性别歧视者的价值观,导致较低的自尊。一旦女生把性别自卑感内化,那么她们就会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步履迟疑。
2.对男生的影响
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并非只是对女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它同样阻碍了男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教科书过多地宣扬了男性勇敢、坚强、能力高超、独立自主等阳刚品质,而不表现,甚至是鄙视男性软弱、寻求情感支持的一面。实际上,并非所有的男性都具有勇敢、坚强等阳刚品质,一个男性在其一生中也并非总是以一贯之的坚强,男性也有想要留泪的时候。当男生发现他所处的环境不鼓励他表达情感,他就只好把焦虑和痛苦深埋在内心。这样必然造成一些心理问题。据研究,男性自杀的可能性比女性大5倍,患严重精神失常的可能性是女性的3倍,而且他们患各种与紧张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气喘等的可能性也很大。男性酗酒的可能性比女性大6倍。男性的暴力活动也比女性常见的多,88%因暴力犯罪而被捕的人是男性。(注:罗伯逊,伊恩:《社会学》,商务出版社1990年版,433-434页。)
其次,教科书过多地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作了性别的划分,潜在地影响了男生未来参与家庭生活的积极性。这在语文、历史等教科书中表现突出。语文教科书所描述的男性多数时候是在家庭以外的环境工作、娱乐等,而女性多在家庭或其周围活动。根据肖龙江对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的小学语文1-4册所做的研究,男性从事的家务活动与女性从事的家务活动的比率是5:14。在5件男性从事的家务劳动中,没有一件是每天必须做的。而14件女性做的家务中,至少有6件是每天必须做的。而且女性所做的都是十分简单、不需要技能的家务。(注:肖龙江:《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中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外国中小学教育》,1992年第5期。)历史教科书中的男性更是在政界、知识界纵横驰骋。教科书所宣扬的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会使男生认为从事家务劳动是不那么高尚的事情,从而在内心产生抗拒参与家务劳动的意识。不会做家务的男生在成长中就不会尊重他们的环境,并且缺乏照顾自己和家人的技能。这必然会造成男生在家庭中对女性的不必要的依赖,从而最终会削弱他们的所谓的“独立自主”的感觉。而且在现时代,两性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工作岗位。夫妇共同分担家务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向。如果男生对此毫无思想准备,那么在将来踏入婚姻时,他们或者被迫改变自己的家务观以营造和谐的家庭,或者不愿改变,从而成为被妻子抱怨的丈夫。
再次,教科书中实际宣扬的一些观念不利于男生形成平等的两性观,从而使男生最终也成为性别不平等的受害者。一个真正和谐的、充满生机的社会是一个性别平等的社会。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男女两性的个人发展不会因为性别的缘故而受到阻碍。女性固然可以从事传统上属于男性的工作,选择男性的休闲方式,男性也可以从事“女性的”工作而不致害怕遭人耻笑。而且,不再因性别而遭受诸种压抑的女性必然能更好地成为男性的母亲、妻子、女儿和朋友。但这样性别平等的社会的实现也依赖于男性的合作。如果男性固守自己的男性优越观,则性别平等的实现道路会更为漫长。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存在无法使男生正确的看待女性的价值。
四、新课程改革应该强调使用性别平等的教科书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实验地区实行教材选用制。今年(2002年)秋季开学我国有1000万名中小学生用上了经民主投票选用的新课程实验教材。这标志着我国几十年来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已被打破。各实验区都指定了教材选用的具体办法,例如贵州省贵阳市和福建省厦门市都组成了由
在教科书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借鉴国外的比较成功的做法。世界各国的教科书制度由于受各自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观念和文化观念的影响而有所不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几乎都是由民间出版社组织编写和发行,然后或者由州或县的教育部或教科书认定委员会审定再由学校根据经审定的教科书清单选用合适的教科书,或者不须审定而由学校自由选用。在亚洲,除日本的教科书是由民间出版和发行外,其它国家的大部分教科书都由国家组织编写和发行。欧美和大洋州等国的教科书制度细则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教科书的编写、审定(认定)和选用各环节互相分离,并有严格的法规作保障。(注:沈晓敏:《世界各国教科书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9期。)这就是它们国家的教科书,特别是中小学的教科书在80年代后逐渐改变了其性别不平等的面貌制度原因。而我国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实行国家指定出版和单一渠道发行的模式,不存在出版社之间的竞争。欧美等国家的教科书实践表明,只有在出版社面临激烈的竞争、存在着强烈的危机意识的时候才会密切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积极研究社会各界对教科书的评价,不断提高教科书的编写和制作水平。
我国新教材改革中已在实验区实行教材选用制。这预示着我国的教材制度大改革的开始。在这个改革过程中,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一套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教材制度。只有建立了科学、规范的教材制度,性别平等问题才可能解决。具体说来,我们应该首先在教科书的编写和审查、选用的过程中注意性别问题:
(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6823.html
三、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危害
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实际上在宣扬男权制社会的意识形态,起着把两性朝着有助于男权制的方向社会化的作用。它发挥作用的机制:一是塑造典型的性别气质,男性知识渊博、能力高超、独立自主、志向远大、顽强进取,女性则无知低能、温和美丽、寻求同情和保护,人类的优点被过多地赋予给了男性;二是确立性别角色,把可以成就事业的公共领域安排给男性,而把家庭事务、子女养育以及一些地位较为低下的公共事务安排给女性,把报酬高的职位安排给男性,而把次等的、报酬低的职位安排给女性。具体说来,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的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女生的影响
首先,女生缺乏可资效仿的偶像性榜样。榜样对学生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因为他们的许多态度都是通过模仿榜样的行为从而产生替代性强化而获得的。一个有较大影响力的榜样通常与学习者有类似之处,如性别、阶层、种族等,即这些榜样可以反映学习者的自我概念和志向。我们可以按照交往的形式把榜样分为互动性榜样和偶像性榜样。互动性榜样指学生在日常交往中认同的榜样。在学校情境中最有可能成为学生互动性榜样的人有教师和其他学生。偶像性榜样指因受到学生的特别崇敬而被学生视为楷模的榜样。偶像性榜样不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可以互动的人物,而一般是社会名人。在学校情境中,学生选择获得偶像性榜样的途径一般来自语文和历史教科书、课外读物以及学校有意识地在不指向学科学习的非实体性精神环境中提供的诸多榜样。特别是语文教科书因其所特有的人文性而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可供选择的榜样。但我们从前文有关我国教科书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女性不但出场的频度远远低于男性,而且被赋予的人格特质也劣于男性。女生勤奋学习,学到的却是自己的性别在文化中低劣的定位,她们很难找到偶像性榜样来激励自己。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女生的好成绩可以导致低自尊的原因。
其次,“累积效应”扩大了负面影响。如果单独审视每一篇课文,似乎没有一篇重要到足以导致女生的低自尊,而且教科书的影响方式是潜移默化的,它不象一些暴力事件一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人们对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缺乏足够的关注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教科书中的诸种性别不平等的“累积效应”,其影响就不可以等闲视之了。各章节中的性别不平等组成了一本不平等的教科书,每本、每科的教科书又累积成一个不平等的教科书体系。女生从小学一入校到大学毕业一直浸泡在性别不平等的教科书体系里。累积的最坏后果是导致女生产生内化的性别自卑感,认同性别歧视者的价值观,导致较低的自尊。一旦女生把性别自卑感内化,那么她们就会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步履迟疑。
2.对男生的影响
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并非只是对女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它同样阻碍了男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教科书过多地宣扬了男性勇敢、坚强、能力高超、独立自主等阳刚品质,而不表现,甚至是鄙视男性软弱、寻求情感支持的一面。实际上,并非所有的男性都具有勇敢、坚强等阳刚品质,一个男性在其一生中也并非总是以一贯之的坚强,男性也有想要留泪的时候。当男生发现他所处的环境不鼓励他表达情感,他就只好把焦虑和痛苦深埋在内心。这样必然造成一些心理问题。据研究,男性自杀的可能性比女性大5倍,患严重精神失常的可能性是女性的3倍,而且他们患各种与紧张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气喘等的可能性也很大。男性酗酒的可能性比女性大6倍。男性的暴力活动也比女性常见的多,88%因暴力犯罪而被捕的人是男性。(注:罗伯逊,伊恩:《社会学》,商务出版社1990年版,433-434页。)
其次,教科书过多地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作了性别的划分,潜在地影响了男生未来参与家庭生活的积极性。这在语文、历史等教科书中表现突出。语文教科书所描述的男性多数时候是在家庭以外的环境工作、娱乐等,而女性多在家庭或其周围活动。根据肖龙江对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的小学语文1-4册所做的研究,男性从事的家务活动与女性从事的家务活动的比率是5:14。在5件男性从事的家务劳动中,没有一件是每天必须做的。而14件女性做的家务中,至少有6件是每天必须做的。而且女性所做的都是十分简单、不需要技能的家务。(注:肖龙江:《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中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外国中小学教育》,1992年第5期。)历史教科书中的男性更是在政界、知识界纵横驰骋。教科书所宣扬的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会使男生认为从事家务劳动是不那么高尚的事情,从而在内心产生抗拒参与家务劳动的意识。不会做家务的男生在成长中就不会尊重他们的环境,并且缺乏照顾自己和家人的技能。这必然会造成男生在家庭中对女性的不必要的依赖,从而最终会削弱他们的所谓的“独立自主”的感觉。而且在现时代,两性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工作岗位。夫妇共同分担家务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向。如果男生对此毫无思想准备,那么在将来踏入婚姻时,他们或者被迫改变自己的家务观以营造和谐的家庭,或者不愿改变,从而成为被妻子抱怨的丈夫。
再次,教科书中实际宣扬的一些观念不利于男生形成平等的两性观,从而使男生最终也成为性别不平等的受害者。一个真正和谐的、充满生机的社会是一个性别平等的社会。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男女两性的个人发展不会因为性别的缘故而受到阻碍。女性固然可以从事传统上属于男性的工作,选择男性的休闲方式,男性也可以从事“女性的”工作而不致害怕遭人耻笑。而且,不再因性别而遭受诸种压抑的女性必然能更好地成为男性的母亲、妻子、女儿和朋友。但这样性别平等的社会的实现也依赖于男性的合作。如果男性固守自己的男性优越观,则性别平等的实现道路会更为漫长。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存在无法使男生正确的看待女性的价值。
四、新课程改革应该强调使用性别平等的教科书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实验地区实行教材选用制。今年(2002年)秋季开学我国有1000万名中小学生用上了经民主投票选用的新课程实验教材。这标志着我国几十年来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已被打破。各实验区都指定了教材选用的具体办法,例如贵州省贵阳市和福建省厦门市都组成了由
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的代表、校长、教师及家长组成的教材选用委员会对教材选用实行民主投票。(注:李建平:《用什么教材谁说了算》,《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15日1、2版。)教材选用由个人意志走向民主决策为性别平等的教科书的出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因为从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到选用的各个环节可以互相制约,而且可以改变以往教材选用过程中学生和家长没有声音的不民主的做法。
在教科书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借鉴国外的比较成功的做法。世界各国的教科书制度由于受各自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观念和文化观念的影响而有所不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几乎都是由民间出版社组织编写和发行,然后或者由州或县的教育部或教科书认定委员会审定再由学校根据经审定的教科书清单选用合适的教科书,或者不须审定而由学校自由选用。在亚洲,除日本的教科书是由民间出版和发行外,其它国家的大部分教科书都由国家组织编写和发行。欧美和大洋州等国的教科书制度细则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教科书的编写、审定(认定)和选用各环节互相分离,并有严格的法规作保障。(注:沈晓敏:《世界各国教科书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9期。)这就是它们国家的教科书,特别是中小学的教科书在80年代后逐渐改变了其性别不平等的面貌制度原因。而我国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实行国家指定出版和单一渠道发行的模式,不存在出版社之间的竞争。欧美等国家的教科书实践表明,只有在出版社面临激烈的竞争、存在着强烈的危机意识的时候才会密切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积极研究社会各界对教科书的评价,不断提高教科书的编写和制作水平。
我国新教材改革中已在实验区实行教材选用制。这预示着我国的教材制度大改革的开始。在这个改革过程中,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一套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教材制度。只有建立了科学、规范的教材制度,性别平等问题才可能解决。具体说来,我们应该首先在教科书的编写和审查、选用的过程中注意性别问题:
(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