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幼儿家庭教育现象
为何“冒”不出杰出人才——解析幼儿家庭教育现象
南京市玄武区教师进修学校李静文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科学家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深刻命题,反思钱学森之问,应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审视,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面对、破解。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幼儿家庭教育是启蒙的摇篮,“冒”不出杰出人才,与目前一些幼儿家庭教育行为也有关联。
一、注重机械学习,忽略自主探究
【片段】“妈妈,让我再玩一会,求求你!”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拿着小树枝和一个小伙伴在宿舍小区树下挖着小洞,小孩哀声地向妈妈乞求着,妈妈不容置疑地说道:“不行!你今天的钢琴还没有弹,马上就要考级了。”边说边上前拉着孩子的一只手臂,孩子用力甩开妈妈的手,赖坐在地上,用沾满泥土的小手,抹着流出的眼泪,大声哭泣着做最后的抗争。妈妈用力从地上把他拉起,拽走时小男孩手里紧握小棍,一步一回头地看着他挖的那个还没有完工的“小洞”和不知所措的小伙伴。
【解析】从这位妈妈“你今天的钢琴还没有弹,马上就要考级了”等话语和行为来分析,这位妈妈对孩子教育是极其重视的。一是为孩子购买了价格不菲的钢琴,二是请专业的钢琴老师授课,三是要花时间来陪练。说明这个妈妈在物质上和精力上是愿意为孩子付出的,在培养孩子方面可谓是尽心尽力。
望子成龙是所有为人父为人母的共同心愿,这位妈妈的心目中孩子教育成功的标志是得到考级证书,显然钢琴考级证书对于这个五六岁的男孩子来说没有他玩泥巴重要,而对于这位妈妈这个证书是非常重要的。至于孩子是否对钢琴学习有兴趣、在学习弹琴过程中内心是否能体验到快乐,往往是家长忽略和漠视的。孩子在机械学习钢琴过程中不管有多大抵触情绪,家长都要通过各种手段强迫孩子学下去,最终导致孩子失去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形成对学习的叛逆心理,孩子往往会找各种极端借口和理由停止练琴,甚至终身都不愿意去碰钢琴。
这位妈妈片面地认为弹钢琴是学习,可以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却不知道挖泥巴也是儿童一种重要自发的学习活动,利于孩子探究能力的发展,创造力的萌发。孩子在选择用小棒在大树下挖小洞,说明儿童已具有小棒硬与泥土相对软的前期认知,在反复挖的过程中儿童感受到用力点的不同,挖出泥土的量不同的物理知识,同时包涵了对泥土及地下生存的小蚂蚁、蚯蚓等小动物的探究。与同伴一起共同挖小洞,相互之间要用语言协商、分工合作,这个过程是儿童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儿童的兴趣爱好、探究心理,作为家长应充分认知并加以保护,这是孩子终身学习的动力。
二、注重学习结果,忽略学习过程
【片段】幼儿园大门厅有一个开放的阅读区域,开放日那天见一位妈妈搂着自己的3岁小姑娘在阅读绘本《是谁的肚脐眼》。
妈妈翻开第一页出现一个儿童的肚脐眼,问:“是谁的肚脐眼?”孩子答:“是宝宝的。”妈妈高兴地说:“对了。”并在孩子脸上亲了一下。
妈妈又翻开第二张图,深红色带了小柄的脐图,问:“是谁的肚脐眼?”孩子答:“苹果的。”妈妈说:“不对。”孩子说:“葡萄的。”妈妈翻开后页查看答案后说:“不对,是樱桃的。”
妈妈又翻开了第三张图,绿红色带了小柄的脐图,问:“到底是谁的肚脐眼?”孩子答:“梨子。”妈妈翻了翻书后答案说:“不对。”孩子又猜是猕猴桃,妈妈说:“不对,是苹果(冬末春初,这时期幼儿吃到和观察到的苹果几乎都是红苹果)。”
当妈妈翻开第四张图时,孩子已经显现出不耐烦的样子,视线已经不在书上,身体不停地扭动,想挣脱出妈妈的怀里。妈妈见状,多翻了几页,想缩短阅读时间。打开一个包子肚脐眼那面,问:“这是谁的肚脐眼?由于图比较清晰,又贴近幼儿生活,孩子高兴地说:“包子。”妈妈又翻了翻书后答案说:“不对,是菜包子。”经过多次的失败,孩子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耷拉着头,闭着眼睛,摇着手,再也不愿意继续往下阅读。
【解析】家长在幼儿园阅读活动区带孩子选择适宜的低幼读物,和孩子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家长的行为初衷是很好的,但在阅读过程中家长只关注猜得对不对,忽略对孩子的想象力的培养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导致孩子失去阅读的兴趣。
幼儿期的思维是一种直觉思维,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这个孩子把深红色带了小柄的脐图想象成苹果(美国进口蛇果)和葡萄,孩子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色彩进行推理出的结果。菜包子和肉包子的脐本不存在差异,所以,不存在“不对”,家长一味地最求最终唯一答案,用一次次的“不对”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的自信心也受到了伤害。
阅读的目的不是仅知道这本书的内容,而是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提高幼儿的思维品质。尊重保护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求异思维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责任。如果该家长把“不对”换成:只是你的意见与作者不一样哦,看看作者是哪个想法?(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我们来仔细看书。短短的两句话,折射出此家长学会倾听孩子的意见,注重交流,接纳不同的观点。到底哪个意见与书上吻合呢?家长要关注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没有对与错,只是与某一种意见相同或相异,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注重知识习得,忽略知行合一
【片段】朋友盛情邀请几个好友家中做客,餐前请她五六岁长得虎斗虎脑,有点“小将军肚”的儿子展示才艺——背诵唐诗。当背诵到唐代诗人李绅《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孩子一边朗诵一边用动作,比画着烈日当空,农民劳作辛苦擦汗的样子,动作稚嫩可爱,赢得一阵掌声,朋友也很是自豪夸奖儿子不仅会背诵,而且还能解释诗词的涵义。
就餐时,孩子抓起一个小馒头,咬了一口,吐在桌上说:“不甜。”起身离开座位,把咬了一口的馒头扔进了厨房的垃圾桶中,回来端起家长为他用肉卤汁拌好的小碗米饭,吃得桌上、地上及小脸上尽是米粒,吃了半碗就闹着不肯吃,离席看电视去了。
【解析】孩子会背诵这首古诗,会解释其中词语的含义,成人称赞的是孩子的认知,学会这首古诗只是教育的一个手段,而教育的目的应该是通过古诗的学习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在行为上要珍惜粮食,落在行为上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朋友对孩子的教只停留在认知层面,忽略了在生活中教育孩子应该认知与行为统一,也就是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知行合一”。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应以“做”为中心,要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由此想到了史学家何炳棣晚年回忆小时候外祖母的言传身教,吃饭时,外祖母不止一次地教训他:“菜、肉能吃尽管吃,但总是把一块红烧肉留到碗底最后一口吃,这样老来才不会吃苦。”何炳棣说:“有哪位国学大师能更好地使一个五六岁的儿童的脑海里,渗进华夏文化最基本、最深层的慎始敬终的忧患意识呢?”他的外祖母做到了。何炳棣的外祖母就是把“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结合起来,值得我们做家长从此事中悟出教育的“道”。
总之,孩子的智能是多元的,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有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孩子的兴趣是广泛的,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放手让孩子在动手、动脑中探索外部世界,不断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系统。让孩子自由操作、观察、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得出答案,注重学习过程,保护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关注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关注孩子优良品质的形成,积极营造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环境,这样我国的杰出人才一定会像雨后春笋般“冒”出。 《解析幼儿家庭教育现象》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6832.html
南京市玄武区教师进修学校李静文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科学家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深刻命题,反思钱学森之问,应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审视,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面对、破解。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幼儿家庭教育是启蒙的摇篮,“冒”不出杰出人才,与目前一些幼儿家庭教育行为也有关联。
一、注重机械学习,忽略自主探究
【片段】“妈妈,让我再玩一会,求求你!”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拿着小树枝和一个小伙伴在宿舍小区树下挖着小洞,小孩哀声地向妈妈乞求着,妈妈不容置疑地说道:“不行!你今天的钢琴还没有弹,马上就要考级了。”边说边上前拉着孩子的一只手臂,孩子用力甩开妈妈的手,赖坐在地上,用沾满泥土的小手,抹着流出的眼泪,大声哭泣着做最后的抗争。妈妈用力从地上把他拉起,拽走时小男孩手里紧握小棍,一步一回头地看着他挖的那个还没有完工的“小洞”和不知所措的小伙伴。
【解析】从这位妈妈“你今天的钢琴还没有弹,马上就要考级了”等话语和行为来分析,这位妈妈对孩子教育是极其重视的。一是为孩子购买了价格不菲的钢琴,二是请专业的钢琴老师授课,三是要花时间来陪练。说明这个妈妈在物质上和精力上是愿意为孩子付出的,在培养孩子方面可谓是尽心尽力。
望子成龙是所有为人父为人母的共同心愿,这位妈妈的心目中孩子教育成功的标志是得到考级证书,显然钢琴考级证书对于这个五六岁的男孩子来说没有他玩泥巴重要,而对于这位妈妈这个证书是非常重要的。至于孩子是否对钢琴学习有兴趣、在学习弹琴过程中内心是否能体验到快乐,往往是家长忽略和漠视的。孩子在机械学习钢琴过程中不管有多大抵触情绪,家长都要通过各种手段强迫孩子学下去,最终导致孩子失去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形成对学习的叛逆心理,孩子往往会找各种极端借口和理由停止练琴,甚至终身都不愿意去碰钢琴。
这位妈妈片面地认为弹钢琴是学习,可以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却不知道挖泥巴也是儿童一种重要自发的学习活动,利于孩子探究能力的发展,创造力的萌发。孩子在选择用小棒在大树下挖小洞,说明儿童已具有小棒硬与泥土相对软的前期认知,在反复挖的过程中儿童感受到用力点的不同,挖出泥土的量不同的物理知识,同时包涵了对泥土及地下生存的小蚂蚁、蚯蚓等小动物的探究。与同伴一起共同挖小洞,相互之间要用语言协商、分工合作,这个过程是儿童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儿童的兴趣爱好、探究心理,作为家长应充分认知并加以保护,这是孩子终身学习的动力。
二、注重学习结果,忽略学习过程
【片段】幼儿园大门厅有一个开放的阅读区域,开放日那天见一位妈妈搂着自己的3岁小姑娘在阅读绘本《是谁的肚脐眼》。
妈妈翻开第一页出现一个儿童的肚脐眼,问:“是谁的肚脐眼?”孩子答:“是宝宝的。”妈妈高兴地说:“对了。”并在孩子脸上亲了一下。
妈妈又翻开第二张图,深红色带了小柄的脐图,问:“是谁的肚脐眼?”孩子答:“苹果的。”妈妈说:“不对。”孩子说:“葡萄的。”妈妈翻开后页查看答案后说:“不对,是樱桃的。”
妈妈又翻开了第三张图,绿红色带了小柄的脐图,问:“到底是谁的肚脐眼?”孩子答:“梨子。”妈妈翻了翻书后答案说:“不对。”孩子又猜是猕猴桃,妈妈说:“不对,是苹果(冬末春初,这时期幼儿吃到和观察到的苹果几乎都是红苹果)。”
当妈妈翻开第四张图时,孩子已经显现出不耐烦的样子,视线已经不在书上,身体不停地扭动,想挣脱出妈妈的怀里。妈妈见状,多翻了几页,想缩短阅读时间。打开一个包子肚脐眼那面,问:“这是谁的肚脐眼?由于图比较清晰,又贴近幼儿生活,孩子高兴地说:“包子。”妈妈又翻了翻书后答案说:“不对,是菜包子。”经过多次的失败,孩子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耷拉着头,闭着眼睛,摇着手,再也不愿意继续往下阅读。
【解析】家长在幼儿园阅读活动区带孩子选择适宜的低幼读物,和孩子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家长的行为初衷是很好的,但在阅读过程中家长只关注猜得对不对,忽略对孩子的想象力的培养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导致孩子失去阅读的兴趣。
幼儿期的思维是一种直觉思维,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这个孩子把深红色带了小柄的脐图想象成苹果(美国进口蛇果)和葡萄,孩子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色彩进行推理出的结果。菜包子和肉包子的脐本不存在差异,所以,不存在“不对”,家长一味地最求最终唯一答案,用一次次的“不对”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的自信心也受到了伤害。
阅读的目的不是仅知道这本书的内容,而是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提高幼儿的思维品质。尊重保护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求异思维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责任。如果该家长把“不对”换成:只是你的意见与作者不一样哦,看看作者是哪个想法?(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我们来仔细看书。短短的两句话,折射出此家长学会倾听孩子的意见,注重交流,接纳不同的观点。到底哪个意见与书上吻合呢?家长要关注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没有对与错,只是与某一种意见相同或相异,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注重知识习得,忽略知行合一
【片段】朋友盛情邀请几个好友家中做客,餐前请她五六岁长得虎斗虎脑,有点“小将军肚”的儿子展示才艺——背诵唐诗。当背诵到唐代诗人李绅《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孩子一边朗诵一边用动作,比画着烈日当空,农民劳作辛苦擦汗的样子,动作稚嫩可爱,赢得一阵掌声,朋友也很是自豪夸奖儿子不仅会背诵,而且还能解释诗词的涵义。
就餐时,孩子抓起一个小馒头,咬了一口,吐在桌上说:“不甜。”起身离开座位,把咬了一口的馒头扔进了厨房的垃圾桶中,回来端起家长为他用肉卤汁拌好的小碗米饭,吃得桌上、地上及小脸上尽是米粒,吃了半碗就闹着不肯吃,离席看电视去了。
【解析】孩子会背诵这首古诗,会解释其中词语的含义,成人称赞的是孩子的认知,学会这首古诗只是教育的一个手段,而教育的目的应该是通过古诗的学习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在行为上要珍惜粮食,落在行为上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朋友对孩子的教只停留在认知层面,忽略了在生活中教育孩子应该认知与行为统一,也就是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知行合一”。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应以“做”为中心,要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由此想到了史学家何炳棣晚年回忆小时候外祖母的言传身教,吃饭时,外祖母不止一次地教训他:“菜、肉能吃尽管吃,但总是把一块红烧肉留到碗底最后一口吃,这样老来才不会吃苦。”何炳棣说:“有哪位国学大师能更好地使一个五六岁的儿童的脑海里,渗进华夏文化最基本、最深层的慎始敬终的忧患意识呢?”他的外祖母做到了。何炳棣的外祖母就是把“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结合起来,值得我们做家长从此事中悟出教育的“道”。
总之,孩子的智能是多元的,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有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孩子的兴趣是广泛的,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放手让孩子在动手、动脑中探索外部世界,不断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系统。让孩子自由操作、观察、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得出答案,注重学习过程,保护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关注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关注孩子优良品质的形成,积极营造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环境,这样我国的杰出人才一定会像雨后春笋般“冒”出。 《解析幼儿家庭教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