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尖子生
一位重点大学的学生骄傲的说:中国的经济建设还得靠我们这类二、三类人才。原因是,国内少数几所名牌大学,如清华、北大等的学生,国家投入了最多的教育经费,集中了国内最好的人力资源,但却是在为美国等发达国家输送人才,成了美国等人才培养基地。这些名牌大学的学生们一年复一年的大量的流向国外,深造后,回国报效的寥寥无几。
样式也曾报导,80年代,我国曾在全国挑选了一批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公费留学美国,结果他们学成后,只有个别的回到祖国。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渐倾产业化,由于学生家庭开支投入过大,这些留学的学子们,更喜欢在国外享受新鲜空气和优厚待遇,回归创业的更少。而多年来,国家教育部却一直不敢向社会公布每年由名牌大学出国的人数及回国人数的比例。更不敢算一算,这几所名校的投资和学生为国效力人数的比值。如果一旦公布,就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国家有限的教育经费重点投向的名牌大学原来是在拼命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培养人才,在为美国等的科技发展源源不断地添砖加瓦,反过来美国科技的发展给美国长期遏制中国发展的国策将进一步提供强大动力。这样就会造成国内社会的舆论,也就会影响某些高层人士争创世界名牌大学的战略决策,影响教育进一步的改革,打击他们急功近利的浮躁情趣及贪大求洋的思想。
这一问题,不能不促使我们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广大教师,学校领导,甚至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口中喊着学生全面发展,实际上对尖子生褒奖有佳。在日常学习中老师对尖子的重视程度往往远远超过一般学生,表现在,教师教育学生向他们看齐、向他们学习,遇到赛事往往是重点辅导他们。因为他们能够为教师、为学校、为地方带来荣誉和品牌。
多年来的事实告诉我们,真正在国家、在地方的科研和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起主力的多数是能力属于二、三类的人才。表面上看他们是在学业上处于二、三流,但实际上他们才是国家的栋梁和发展建设的希望,(如两弹一星的功勋人才钱学森等倍回国后,现在的后继人才绝大多数是国内派)
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的确应反省人才的培养观,在自己职责范围内能真正做到教育教学的公平性,在平时的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同时,真正做到要关注各类学生,特别是学习一般的学生,把教师的爱多投向他们,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未来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鼓励他们刻苦学习。
《重新审视尖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