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主持人:各位朋友好。今天我们请来了课程与教学专家张天保先生来这里做客。让我们欢迎他。
张天宝 :大家好。今天的主题是“新课程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问:请问新课程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新要求有哪些?
张天宝:主要表现在教师如何实现从以往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问:过去是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满堂灌.现在新课程来了,好多老师很不适应。现在是一张嘴、一个话筒、一个手提、一个投影仪,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张天宝:这种转变只是“换汤不换药”,只是从“人灌”到“机灌”而已
问:我觉得教学方式的转变还有一个过程,有的可能适应得快一点。
张天宝: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不同,过程的长短也将会有较大的差异。
问:提倡教育者办公信息化意识教育。办公信息化其实最终还有一个人操作的问题,所以,我们永远不能抛弃以人为本的思想。
问:不知参加过培训的老师们反映如何?目前有些地方的新课程培训有点走过场,老师感到收获不大,没有发挥出老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较被动。
张天宝:参加培训的教师普遍感觉实现自己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因为人改变自己是不容易的,就像改变自己的一个习惯一样。
问:培训者本身是否合格还是个问题。
问: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加快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进程。目前不少人对国家级培训颇有微词。现在的教师培训水分太多。
问:随着不同思想的交融、碰撞,以及民族优秀思想的发掘,一种民主、公平的意识已经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显现。能否请张老师具体谈谈教学方式转变的实证?总感觉很模糊,是一种理念。新课程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其理论基础或者说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尤其是教育的对象。当然是的,但教师同样包括在我们所说的“人”当中,如果在教学或教育中只提倡教育对象的人本,教师必然会变得非人,那么半边天失去了,还能看到光明吗?
问:您说的有道理。教师和学生本就应该是互动的,谁也不可偏废。
问:有些地方开展新课程参与式培训并建立教师发展学校,可以借鉴和推广。我对参与式培训(暂时没有更好的词替代)和教师发展学校有不甚了了。听说首都师大开展得不错。说实话,“培训”这个词不太合适,给人一种“我掌握真理,我培训你按照我的意图教学”的感觉,听起来不舒服。当然,我们的老师都习惯被“培训”了
问: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哪些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有哪些可取之处?新课程改革强调多样化,为何不提倡优化?
张天宝:优化的前提首先是实现多样化。时间太短,推进速度太快,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培训滞后年,评价考试制度不配套等。
问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培训者本身素质不高、不了解中小学教学现状、培训没有针对性,培训者及培训单位以此牟利,参与培训的教师有让人代替的,等等,花样很多。
问:新课程改革中有什么弊病?据我所知,只强调多样化而不提倡优化。教材中如果有与优化有关的内容,教材审定就通不过。新课程改革所依据的理念是否存在问题?比如建构主义,只提好的方面,而不提该理论的局限。任何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
张天宝 :应该说,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力度是比较大的,我们需要避免是的重要问题是不要“矫枉过正”,不能把我们以往的优势和特色抛弃,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说,不要把洗澡水与婴儿一块儿倒掉。
问:据悉,台湾10年前就依据建构主义进行基础教育改革,10年后得出结论:基础教育改革是失败的。
张天宝 :其实,建构主义也有一些问题,比如,它过分夸大了知识的主观性,忽视了知识的客观性,容易导致主观主义。
问:据个人感觉,现在新课程培训走过场的成分较大,是否说明首先要解决的是培训制度问题。校本培训是比较理想的培训方式,不过首先要在政策上、物质上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张天宝:教师的培训,现在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是教师被动、不积极,这主要是培训体制造成的,比较理性的办法是倡导教师的行动研究,提高教师进行校本教学研究的能力。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