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弱的女儿会坚强——例谈丧失心理辅导
柔弱的女儿会坚强——例谈丧失心理辅导
作者/卜连英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于某,女,17岁,汉族,某职高综合班二年级学生。幼小生长发育无异常,适龄上学,学习成绩较好,性格较内向。身体健康,没有重大身体疾病史,没有精神病史。此次来访前未进行过咨询和治疗。于学校心理信箱收到她的求助信件,诉父亲得了绝症,不久于人世,面对家庭突如其来的灾难,不知所措,来信求助。收到来信后,与她预约了第二天的面谈。第一次来访时的情况:来访者准时来到咨询室,来访时表情呆滞,神情冷漠,动作缓慢而拘谨,僵硬地坐下,声音极低、极弱、极平静地叙述,犹如在说着和自己不相干的事情,后来在心理老师的积极关注下,眼圈渐红,偶有痛哭失声,情绪逐渐宣泄。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主述:父亲得了绝症,不久于人世,面对家庭突如其来的灾难,焦急无助。
第一封来信:“爸爸病了,这病是不可能被治愈的,他将会因剧烈的疼痛而永远地离开我。我该怎么办?这段时间我猜想他一定痛得很厉害,每次回家看到他,都觉得他身体一天比一天差,人一天比一天瘦。这段时间他总是要妈妈再打电话问问上海的专家医生,自己的病能不能开刀,他明知这是不可能的。他总说,自己病得好苦,自己快死了。我觉得他想活着的愿望很强烈。但他又是绝望的。他说,女儿还小,他还不放心离开,他还不想死。他经常一个人在哭,我该怎么办?我该怎样安慰他?让他在活着的这段时间能够快乐地度过?我该怎么做,才能让妈妈不再睡不着觉,不再难过得一天天消瘦下去?老师,你能告诉我吗?你能帮我吗?”
求助者陈述:父亲得了绝症,是胰腺癌,到上海去看过专家医生,医生说回家吧,不用开刀了。现在父亲总是一个人在家里,妈妈要上班,因为家里实在没有钱,我在这儿读书,每个星期还要向妈妈要生活费。父亲变得很瘦,人很虚弱,他说自己病得好苦。他说自己要死了,说疼得厉害。但他又常会嚷着要母亲带他去上海再看看医生,问问医生可不可以开刀。他求生的欲望还很强烈。每次回去我总是尽量地弄些父亲以前爱吃的东西给他,总是平静地面对着父亲,不在父亲面前流露一点不开心,总是劝他放宽心,会慢慢好起来的。可是我心里知道,父亲再也好不起来了。我还可以为父亲做点什么呢?母亲白天要去上班,晚上总是睡不着,她一天比一天消瘦。有时晚上妈妈会哭醒,这时我总是陪着她。每次回去我总是尽力地帮着做一些家务,但是母亲还是那么难过,那么不开心。我不知道我要怎么做才可以让父亲少点病痛,可以让母亲少点难过?现在已经是高二了,学习也紧张起来了,可是课堂上我好像听不进去。眼前总是出现父亲的痛苦、母亲的心酸。
三、观察与他人反映
咨询过程中心理老师发现其叙事条理清楚,语速很慢,时有停顿中断,情绪压抑严重。行为动作缓慢而拘谨,对人有礼貌,衣着整洁,说到父亲的病痛和母亲的心酸,眼圈会红红的,但极力控制,并不失态。
据了解,同学老师反映求助者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与同学交往不多,与老师关系不错,学习成绩不错,处于班级前五名。但近来,情绪低落,少言寡语,总是独来独往,几乎不和同学说话。班主任找她谈过话,了解她家的情况,与她谈心多次,但似乎效果不佳。
四、初步评估与诊断
于某作为一个未成年人,父亲患上了癌症,已经被医院劝回家,等待她的是父亲的死亡。父亲对死亡的抗拒不接受、母亲的悲伤痛苦、高中繁重的学习压力、对即将失去父亲的不舍——这一切让柔弱的高中女孩不知所措。
丧失就是指失去亲近的人,可能是死亡也可能是离开,使人有一种被抛弃感。哀伤是对丧失的反应,包括所有的丧失,哀伤不仅仅是一种悲伤情绪,而且涉及思想、情绪、行为和身体感觉的整体过程。它对于重建心理平衡、恢复自我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很明显,于某正在感受哀伤,她即将面临父亲的亡故,面临丧失。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这其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丧失。由于高中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应对丧失的能力薄弱,如果没有科学的帮助,丧失会给他的现在和将来带来不良的后果。所以,现在于某急需的是丧失心理辅导,她需要以一种相对正确的方式面对父亲的即将亡故。
五、心理咨询与辅导
研究和事实证明对丧失心理进行早期的干预支持,可以帮助他们以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来应对自己的悲伤情绪,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对于于某,前后共进行了9次面谈咨询,其中有五次是在其父亲离开人世后进行的。面谈的主要内容如下:
1.积极关注,鼓励宣泄
给来访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允许她表达对父亲即将去世的哀伤是很必要的。如果回避表达,让这些情绪长久地埋藏在心里,会成为造成未来心理问题的隐患,会持续地给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第一次来访时,于某克制、有礼貌,眼睛凝视着前方,平静、缓慢地叙述着父亲的情况,仿佛所有的全是和她无关的事情,脸上几乎没有流露一丝的哀伤。但偶尔的目光接触,她的眼神暴露了一切——茫然而绝望,能感觉到她内心的痛苦和哀伤正在进行,是她在极力地压抑、控制。
“让你谈那些事情的确很难,但是说出来会有好处。在你任何想谈的时候你都可以告诉我。”在咨询师真诚的劝慰下,她终于在咨询室哭了,无助地哭了。她说她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面临的是一种最深层的丧失感。带着这种痛苦,好根本没有办法投入到学习之中,她不愿意将这种痛苦告诉同学和老师,不想看到别人怜悯的眼光。她也不想将这种消极与失落的心态告诉母亲,怕母亲会为此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渐渐的,她敞开心扉,把内心的感受倾吐了出来。用她的话说: 《柔弱的女儿会坚强——例谈丧失心理辅导》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7330.html
作者/卜连英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于某,女,17岁,汉族,某职高综合班二年级学生。幼小生长发育无异常,适龄上学,学习成绩较好,性格较内向。身体健康,没有重大身体疾病史,没有精神病史。此次来访前未进行过咨询和治疗。于学校心理信箱收到她的求助信件,诉父亲得了绝症,不久于人世,面对家庭突如其来的灾难,不知所措,来信求助。收到来信后,与她预约了第二天的面谈。第一次来访时的情况:来访者准时来到咨询室,来访时表情呆滞,神情冷漠,动作缓慢而拘谨,僵硬地坐下,声音极低、极弱、极平静地叙述,犹如在说着和自己不相干的事情,后来在心理老师的积极关注下,眼圈渐红,偶有痛哭失声,情绪逐渐宣泄。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主述:父亲得了绝症,不久于人世,面对家庭突如其来的灾难,焦急无助。
第一封来信:“爸爸病了,这病是不可能被治愈的,他将会因剧烈的疼痛而永远地离开我。我该怎么办?这段时间我猜想他一定痛得很厉害,每次回家看到他,都觉得他身体一天比一天差,人一天比一天瘦。这段时间他总是要妈妈再打电话问问上海的专家医生,自己的病能不能开刀,他明知这是不可能的。他总说,自己病得好苦,自己快死了。我觉得他想活着的愿望很强烈。但他又是绝望的。他说,女儿还小,他还不放心离开,他还不想死。他经常一个人在哭,我该怎么办?我该怎样安慰他?让他在活着的这段时间能够快乐地度过?我该怎么做,才能让妈妈不再睡不着觉,不再难过得一天天消瘦下去?老师,你能告诉我吗?你能帮我吗?”
求助者陈述:父亲得了绝症,是胰腺癌,到上海去看过专家医生,医生说回家吧,不用开刀了。现在父亲总是一个人在家里,妈妈要上班,因为家里实在没有钱,我在这儿读书,每个星期还要向妈妈要生活费。父亲变得很瘦,人很虚弱,他说自己病得好苦。他说自己要死了,说疼得厉害。但他又常会嚷着要母亲带他去上海再看看医生,问问医生可不可以开刀。他求生的欲望还很强烈。每次回去我总是尽量地弄些父亲以前爱吃的东西给他,总是平静地面对着父亲,不在父亲面前流露一点不开心,总是劝他放宽心,会慢慢好起来的。可是我心里知道,父亲再也好不起来了。我还可以为父亲做点什么呢?母亲白天要去上班,晚上总是睡不着,她一天比一天消瘦。有时晚上妈妈会哭醒,这时我总是陪着她。每次回去我总是尽力地帮着做一些家务,但是母亲还是那么难过,那么不开心。我不知道我要怎么做才可以让父亲少点病痛,可以让母亲少点难过?现在已经是高二了,学习也紧张起来了,可是课堂上我好像听不进去。眼前总是出现父亲的痛苦、母亲的心酸。
三、观察与他人反映
咨询过程中心理老师发现其叙事条理清楚,语速很慢,时有停顿中断,情绪压抑严重。行为动作缓慢而拘谨,对人有礼貌,衣着整洁,说到父亲的病痛和母亲的心酸,眼圈会红红的,但极力控制,并不失态。
据了解,同学老师反映求助者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与同学交往不多,与老师关系不错,学习成绩不错,处于班级前五名。但近来,情绪低落,少言寡语,总是独来独往,几乎不和同学说话。班主任找她谈过话,了解她家的情况,与她谈心多次,但似乎效果不佳。
四、初步评估与诊断
于某作为一个未成年人,父亲患上了癌症,已经被医院劝回家,等待她的是父亲的死亡。父亲对死亡的抗拒不接受、母亲的悲伤痛苦、高中繁重的学习压力、对即将失去父亲的不舍——这一切让柔弱的高中女孩不知所措。
丧失就是指失去亲近的人,可能是死亡也可能是离开,使人有一种被抛弃感。哀伤是对丧失的反应,包括所有的丧失,哀伤不仅仅是一种悲伤情绪,而且涉及思想、情绪、行为和身体感觉的整体过程。它对于重建心理平衡、恢复自我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很明显,于某正在感受哀伤,她即将面临父亲的亡故,面临丧失。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这其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丧失。由于高中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应对丧失的能力薄弱,如果没有科学的帮助,丧失会给他的现在和将来带来不良的后果。所以,现在于某急需的是丧失心理辅导,她需要以一种相对正确的方式面对父亲的即将亡故。
五、心理咨询与辅导
研究和事实证明对丧失心理进行早期的干预支持,可以帮助他们以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来应对自己的悲伤情绪,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对于于某,前后共进行了9次面谈咨询,其中有五次是在其父亲离开人世后进行的。面谈的主要内容如下:
1.积极关注,鼓励宣泄
给来访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允许她表达对父亲即将去世的哀伤是很必要的。如果回避表达,让这些情绪长久地埋藏在心里,会成为造成未来心理问题的隐患,会持续地给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第一次来访时,于某克制、有礼貌,眼睛凝视着前方,平静、缓慢地叙述着父亲的情况,仿佛所有的全是和她无关的事情,脸上几乎没有流露一丝的哀伤。但偶尔的目光接触,她的眼神暴露了一切——茫然而绝望,能感觉到她内心的痛苦和哀伤正在进行,是她在极力地压抑、控制。
“让你谈那些事情的确很难,但是说出来会有好处。在你任何想谈的时候你都可以告诉我。”在咨询师真诚的劝慰下,她终于在咨询室哭了,无助地哭了。她说她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面临的是一种最深层的丧失感。带着这种痛苦,好根本没有办法投入到学习之中,她不愿意将这种痛苦告诉同学和老师,不想看到别人怜悯的眼光。她也不想将这种消极与失落的心态告诉母亲,怕母亲会为此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渐渐的,她敞开心扉,把内心的感受倾吐了出来。用她的话说: 《柔弱的女儿会坚强——例谈丧失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