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研究性语文课堂教学浅议
研究性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研究、探讨教材中的知识。它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所需人才的有效方法。那么,语文学科如何实施研究性课堂教学?我以为必须实现如下三个“转变”。
(一)由教师讲解明白为主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省悟明白为主
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得明白,学生也听得明白,这是单向灌输的主要表现之一。而教师讲得明白,体现的是教师的能力,并非学生的能力。学生的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课堂教学的效能始终要落到学生身上,学生作为教学目的的体现者,能否真正掌握知识,就在于自己是否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去思考、去辨析、去领悟,而只靠听讲是形不成能力的。因为学生省悟的过程,是大脑思维充分运作的过程。第一,学生听讲的时间越长,大脑越容易疲劳,形成抑制,而学生自省自悟时,注意力往往高度集中,促使大脑兴奋;第二,学生在自省自悟时,不断提取大脑中的信息并进行筛选加工,此时灵感的火花会不断迸发;第三,教师讲解灌输的知识,学生只能生硬地接受,调动不起求知的情感,而学生一旦通过自己的能力,省悟明白所学的知识,就会产生强烈的成功感和喜悦感,激发起求知的兴趣,产生求知的内驱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就在省悟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自省自悟的过程就是其自主研究、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其感知知识产生的过程。例如评讲试卷,先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去发现错误及其根源。接着让学生轮流讲题,教师只从旁引导、点拨、补充。讲完后再让学生回头看卷,该记住的当堂记住,该总结的教训当堂总结。整个评讲过程中学生思维相当活跃。这种由教师指导学生自悟的研究性课堂教学,其效能远比教师一讲到底高得多。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但是,如果没有自悟能力作基础,观察再多也是熟视无睹。例如,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能悟出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水壶的蒸汽把壶盖顶起来,便悟出蒸汽的威力,发明了蒸汽机。其他人却熟视无睹。这充分说明了悟性多么重要。
当然,我们提倡让学生自己省悟获取知识并不是一概否定教师的讲。教师什么也不讲,放羊似地让学生去“省悟”,教学效果同样不好。因为有些知识,学生凭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是难以领悟到的,此时教师必须讲解。这里所说的讲解,是一种引导,区别于强调性的和无目的的灌输。所以,把握讲解的时机和讲解的内容非常重要。
什么时机讲?孔子说:“不悱不启,不愤不发。”朱熹解释说: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就是强调时机问题。因此,要切忌在学生的“困惑”尚未形成时讲。学生的“困惑”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时讲,就会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良好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诱导学生形成困惑点之外,要特别强化预习和自学,务必让学生把已经明白的和未弄明白的问题都写出来,交给老师,教师要认真整理。这样,就可做到使学生带着渴望解决的问题上课堂,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点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长期不懈的训练,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讲什么?教师必须使学生感知知识产生的过程,而不是把结论告诉学生。因此,教师讲什么、如何讲是十分重要的。一是把握好信息反馈,了解上、中、下三部分学生领悟的情况,这是讲的基础。二是对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不讲或为了知识的连贯性点到即止。三是对大部分学生领悟不到的知识,不仅要讲,而且要一鸣惊人,使学生产生恍然顿悟的感觉,这种顿悟会给学生一种强大的刺激,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例如古诗鉴赏题,如果学生缺乏系统的知识储备,有些东西是学生领悟不出的。教师就很有必要把这方面的知识系统地讲授一下,告诉学生诸如古诗涉及到的事件一般是军旅、送别、游历、思古等,涉及到的意象常见的是花草、风雨、山河、鸟兽等,表现的主旨一般是爱国、忧民、伤时、壮志难酬、寄情山水、向往安宁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衬托、对比、直抒胸臆、正侧面描写、动静相生、虚实结合、比兴、象征、用典等等,并总结出几条鉴赏规则,讲授时尽量避免空洞,注意一一举例证明。这样做了就好比让学生的大脑中建立起关于诗歌鉴赏知识的“菜单”,学生答题时只要到“菜单”中调出有关信息,答题的本领就强多了。四是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个别解决,不要浪费其他学生的时间。五是对于学生根本无法悟出或难于悟出的知识,教师要讲、要传授。还有一些知识难度大,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领悟,需要大量时间,而学生在既定时间内,需要接受大量知识,而且教材进度也有时间限制,不允许止步不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讲,要传授。
总之,人的根本是人自身。正如德国教育之父洪堡认为的:“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培养人去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能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各种未来局势中自己作出有意义的选择。”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我省悟知识,比教师讲知识,更能体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由教师发问为主转变为学生提出问题为主
课堂上老师不住地问,学生不住地答,这是单向灌输的又一主要表现。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问题是,教师的提问浅白直露,无思维价值,探索的空间太小,学生不费思索就能回答,或者教师自己把答案暗示给学生了。对这种一问一答的教学,有的甚至误以为就是启发式,而实际上这也是借学生之口进行灌输的一种表现。教师依据教案的设计问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只能沿着教师的思维,循着事先教案设定的问题去定向思考、去回答。有的教师甚至千方百计地“启发”学生一字不漏不错地说出预先设定的答案,如果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或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