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
> 【内容提要】采用文献、逻辑、理论等方法分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目标、任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内涵,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的背景和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
【摘 要 题】全民健身
一、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我国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全民族素质的普遍提高既有利于构建未来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也有利于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合理地享受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未来20年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以“明显改善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1]。
体育作为社会事业的构成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以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更多地被作为“大事”[2]来抓,特别是20世纪后期,体育开始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要作为实现小康的内容,服务于建设小康,“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2]”,为20世纪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六大把全民健身体系纳入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1],这是自党的十二大使用“小康”概念以来,党的重要文献首次将“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是继中国共产党中央2002年8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2]”后,党中央又一次从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高度肯定了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说中国共产党中央2002年8号文件提出要把中国特色全民健身体系建设成为一个面向全体国民、重点突出、能够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的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党的十六大则把全民健身体系进一步具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能够量化评价的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指标。从“大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其中蕴含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思维,它赋予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内涵,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是对当代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新贡献。
二、关于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调了社会的发展不能局限于经济增长这一内容,它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体育等相互关联和相互补充的若干方面。只有将这些方面汇合起来形成一种互动的态势,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描绘的未来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革命导师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规定了价值目标,即新制度要使“每个人”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充裕的物质生活”同“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3]的精神生活的统一。这里的“每个人”强调了普遍化,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则是通过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来实现的,强调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人们能够充分全面、自由地占有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丰富成果,能够在体力、智力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这些精辟的论断中,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全面发展”理念,其所强调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的人与社会并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新世纪群众体育事业服务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就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不断提高对国民体质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基本内容和国民素质的组成部分的认识程度,进一步明确国民体质是社会发展水平和小康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并因此切实将人置于发展体育事业的中心,以普遍增强人民体质为目标,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溶入构建“全民健身体系”的工作之中。
三、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目前达到的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所谓低水平,是说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2000年底,我国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所谓不全面,就是总体上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得到有效的满足,主要是解决民生矛盾。所谓发展不平衡,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仍然存在。由此可见,上个世纪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建设的小康社会侧重点在解决温饱,提高物质文明的水平。总体上的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惠及十几亿人口。
从生活水平总体上的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逐步提高小康水平和富裕程度的阶段,是由片面发展逐步转向全面发展的阶段。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社会决不是单纯指物质文明,还应该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对小康社会更全面的描述,是对小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新世纪的奋斗目标提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阶段。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能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全民健身体系,是一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事业,需要对这些年来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未来有一个科学的预期。《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目标为“通过努力,到2010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4]”,2000年第一期工程目标和任务基本完成,初步建立中国特色全民健身体系基本框架。群众体育蓬勃开展,人民体质普遍增强,群众体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但是,客观评价我国群众体育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对此,可以结合有关文献精神作一解释。所谓低水平,一是发展水平低,“目前我国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与世界发达或较发达国家相比,仍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7481.html
【摘 要 题】全民健身
一、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我国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全民族素质的普遍提高既有利于构建未来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也有利于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合理地享受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未来20年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以“明显改善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1]。
体育作为社会事业的构成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以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更多地被作为“大事”[2]来抓,特别是20世纪后期,体育开始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要作为实现小康的内容,服务于建设小康,“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2]”,为20世纪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六大把全民健身体系纳入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1],这是自党的十二大使用“小康”概念以来,党的重要文献首次将“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是继中国共产党中央2002年8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2]”后,党中央又一次从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高度肯定了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说中国共产党中央2002年8号文件提出要把中国特色全民健身体系建设成为一个面向全体国民、重点突出、能够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的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党的十六大则把全民健身体系进一步具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能够量化评价的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指标。从“大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其中蕴含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思维,它赋予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内涵,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是对当代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新贡献。
二、关于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调了社会的发展不能局限于经济增长这一内容,它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体育等相互关联和相互补充的若干方面。只有将这些方面汇合起来形成一种互动的态势,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描绘的未来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革命导师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规定了价值目标,即新制度要使“每个人”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充裕的物质生活”同“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3]的精神生活的统一。这里的“每个人”强调了普遍化,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则是通过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来实现的,强调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人们能够充分全面、自由地占有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丰富成果,能够在体力、智力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这些精辟的论断中,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全面发展”理念,其所强调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的人与社会并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新世纪群众体育事业服务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就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不断提高对国民体质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基本内容和国民素质的组成部分的认识程度,进一步明确国民体质是社会发展水平和小康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并因此切实将人置于发展体育事业的中心,以普遍增强人民体质为目标,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溶入构建“全民健身体系”的工作之中。
三、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目前达到的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所谓低水平,是说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2000年底,我国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所谓不全面,就是总体上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得到有效的满足,主要是解决民生矛盾。所谓发展不平衡,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仍然存在。由此可见,上个世纪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建设的小康社会侧重点在解决温饱,提高物质文明的水平。总体上的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惠及十几亿人口。
从生活水平总体上的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逐步提高小康水平和富裕程度的阶段,是由片面发展逐步转向全面发展的阶段。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社会决不是单纯指物质文明,还应该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对小康社会更全面的描述,是对小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新世纪的奋斗目标提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阶段。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能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全民健身体系,是一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事业,需要对这些年来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未来有一个科学的预期。《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目标为“通过努力,到2010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4]”,2000年第一期工程目标和任务基本完成,初步建立中国特色全民健身体系基本框架。群众体育蓬勃开展,人民体质普遍增强,群众体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但是,客观评价我国群众体育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对此,可以结合有关文献精神作一解释。所谓低水平,一是发展水平低,“目前我国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与世界发达或较发达国家相比,仍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