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井·广蓄水·巧转移
深挖井·广蓄水·巧转移
——谈“如何做到(体现)······”类哲学主观题的解题方法及教学启示
无锡市堰桥中学 徐福亮
近几年的政治高考试题中,多次出现“如何做到(体现)······”类主观性试题,因为在设问中已经提供了所用原理,似乎很容易上手,但实际的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考生往往出现审题错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处理过大量这样的练习,有一些粗浅的体会,简单概括为“深挖井”、“广蓄水”、“巧转移”。
一、深挖井,夯实基础
近几年高考主观性试题答案要点贴近教学内容,文字表述精炼,基本源于教材,贴近教学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在解题时做到“深挖井”。所谓“深挖井”,就是首先进行审题,找到题眼,直接对应相关知识点,并根据首先跳到脑海里的知识点,深挖下去,写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组织答案。
例:“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1997·全国·38,材料略)。答案要点是:①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②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③正确对待别人的经验;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显然,答案要点①③出自哲学常识上册P28: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点②对应P29:客观实际总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抓住某一方面,算不上从实际出发。答案要点有如此明显的对应性,考生却不能对号入座,最后只能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写出。根本原因就是考生知识基础不扎实,将知识平面化处理,无法深入,限制了答题。
根据“深挖井”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知识发生的顺序,设计出“如何(做到)体现······”类大题目,整理要点,不断积累。如教学第一课时,设计题目“如何体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挖好第一口井:①形成与掌握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获得成功;②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③做到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在教学第二课时设计试题“怎样体现普遍联系的观点?”(1999·广东·38),挖好第二口井: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联系是具体的;③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设计试题“如何体现发展的观点?”,挖好第三口井:①发展及其方法论意义;②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③明确事物发展的状态;④看到事物发展的趋势。教学第五课时设计试题“怎样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1999·全国·38(3)),挖好第四口井:①尊重客观规律;②认识和利用规律;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两者有机结合。设计题目“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挖好第五口井:①能动地认识与改造世界;②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③按规律办事,从客观条件出发;④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⑤立足内因,同时合理利用外因。设计问题“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怎样才能正确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1998·全国·38),挖好第六口井:①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②做到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③要根据实际的变化发展来运用理论;④发展和深化理论。
这样,在挖“坑”的过程中注意了坑的深度,也就挖出了“井”,从而蓄备了用之不竭的清泉。这样才能使考生面对考卷,思路如泉水般涌动。
二、广蓄水,抓好知识联系
高考强调考查知识内容的综合性,要求考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论有关事实或现象。试题设计的综合性有所加强,突出了对综合能力的测试。赋分规定做了重大改革,更加突出了对考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查,要求从多角度加以阐述,而不是教材现成观点的简单搬用。这就要求在“深挖井”的同时做到“广蓄水”。所谓“广蓄水”,就是在首先跳到脑海里的知识点的基础上,思考和它相联系的知识,找出相关原理,继续组织答案。
还以上题为例,答案要点③和④涉及第四、第五课的原理,似乎不易想到,但如果仔细分析其内在联系就不足为奇了,因为首先要考虑内因这一事物发展的关键、源泉、根本动力,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达到实事求是,认识和改造世界。而这又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这就启示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以某一个社会问题为主题展开综合阐述,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整体性和逻辑性,构建知识网络。
首先是哲学板块内部知识之间,特别是核心原理之间的联系。
唯物论中,为解决“如何体现唯物论原理的?”这类题,要理清下列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按客观规律办事和实事求是的关系。从而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三者是高度一致的,集中到一点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辩证法中,为解决“如何体现辩证法原理的?”这类题,要理清矛盾、联系、发展的关系。例如:“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观点分析江苏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2004·江苏·39(3))。答案要点就包括联系、发展和矛盾分析法中的一分为二、抓主流。
认识论中,为解决“如何体现认识论原理的?”这类题,要理清认识论中的核心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