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之我见


[作者]  龙剑梅

[内容]

   提问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非一种始于今日的新的教学手段,但它又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联系各门课程的具体实际,在传统提问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而力求创新与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真正为教学改革服务,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现实课题。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体验,认为在课堂提问这一环节上,尚存不少值得深入探索与研究的问题。一是提问如何切合每门课程的特点,在遵循教学普遍规律与原则的基础上,探索和掌握每门不同课程的特殊规律即特殊性,克服各门课程提问千篇一律的弊端,使学生不厌烦于那种每门课程等齐划一的提问方式;二是提问如何从每个教学班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大范围的履盖面广泛适合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个性要求与求知欲望,克服优生活跃、差生兴趣不高的课堂缺陷;三是提问如何真正具有新见,又不离纲离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种情绪活跃精神饱满的课堂教学环境,避免枯燥的老师问学生答的单一交流渠道;四是提问时教师如何恰到好处,把握时机,唤起注意,在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中掌握一个能从学生所需出发又能体现教师创造性的“度”,即适度性原则,克服无的放矢,漫无目标,多而泛但收效甚微的毛病,等等。鉴此,本文拟从实践者的角度,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作一分析论述。

            一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提问正是一种课堂语言的运用形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巧妙激活学生思维,有效创设课堂情景,引人入胜的一种语言技巧,是谓提问的教师“主导论”作为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即听说读写能力的语文教学,其课堂提问较之其他学科,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且显得特别重要。因为提问的形式多半以问话、对答的形式出现,其间即包含着提高学生语言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学生语言素质的任务。善于说和听正是学生理解、分析、归纳、判断等多种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从学生答问的言语表达看,一则可了解到每个学生的语言素养;二则可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训练。因而,可从传统的单一信息传输中解脱出来,扭转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局面,通过问、答或口答或笔答或小组讨论集中答等形式,变为双向、多向交流。可以说,课堂提问这一形式直接与语文课的培养目标相吻合。在教学中,教师有意为学生设置必要的疑问,能增强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既有从教师到学生的信息传递,也可疏通从学生到教师的信息通路,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心理过程,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可见,提问是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提问必须恰当运用语言,以解决问题为归宿或目的,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敏捷思考,迅速答问,引发创造性。第一,提问作为解疑析难的教学手段,必须体现教师在语言文字运用上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其本身便是一种运用语言的课堂艺术。第二,正因其建立在教材语言基础上,又不囿于现陈的语言知识,须作适当延伸扩展,那么更多的是教师语言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具体在:如何提问,提什么问,对哪些学生在什么时候提问最恰当,采取什么方式等。第三,也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创造性,体现他们运用语言的主体原则,培养积极主动的语言学习习惯。因而第四,提问时教师必须在语言设计与运用上精心思索,巧妙安排,有效到位,注意其启发和引导功能。只有富于新鲜感和吸引力,才会一步一步把学生引入预定的情境中,使学生与教师在思维与语言运行上同步一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

    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教师提问,也必须以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并有效地学习为前提,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水平和性格特点、反应能力等为中心。因此,学生主体是提问有效的前提,是谓提问的“核心论”。教师对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需知道什么或急于了解什么,即其知识结构、学习基础、思维水平甚至性格特征、反应能力等,必须胸有成竹,有一个清楚了解。教师在学生不知道而又急于想知道某事,或已知道某一问题但又急于进一步探索解决以图深化知识的心理状态下,给他传授知识,提出问题,最易于得到学生激烈而有效的响应。这种求知欲与探求兴趣,正是其学习积极主动的内在动力,一旦激发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成功的先导,能带动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此时此刻,学生能联系先前所教的、自己所学所思的种种问题作系统思考,加深印象,获得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兴趣,尊重学生学习愿望,引导对所提问题的热情,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原动力。这正是学生一个认知不断完善、发展,从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甚多的学习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范围由小到大,理解由浅入深。否则,就算教师精心设计、巧妙提问也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是第一。第二,在语文课堂提问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必须要求教师主动寻找与学生相同契合的思维切接点,不仅要视当时课堂情景、氛围、学生学习情绪而定问题、定方式,还应与学生在思维的深层次上求得同一。这是一个潜在的隐性的问题,往往难于在一时一刻,一情一景中把握,而是建立在长期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能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思,从学生的神态动作、言谈口语中领悟到学生在哪个方面不足,在哪个方面有待深入等。而这一方面、这一点又恰恰能带动全班同学的学习,能全面联系以往知识,或对本堂课有点化作用,具有较为普遍的适应意义。这种思维的契合即切合点的寻找,往往能打破“满堂灌”、教师问而无效、教师问而学生不答或无话可答的被动局面,是一种依照学生主体要求而设问提问的价值性原则,把学生的价值实现要求摆到了教师思维的首位。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巧妙切入,选正准确的突破口,瞄准教学要求与学生兴趣的交汇点,又匠心独运,巧妙构设,使学生感到问题确实提到了点子上。即所提问题具有现实适应的思维价值,既不简单行事,空泛被动,也不繁琐模糊,千篇一律,而是一种合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正常有效的语言信息,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因而第三,教师要因材提问,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学生来源不同,一般说城镇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好,见识面广,且性格开朗、活泼、表现欲强烈,在回答问题上,语言表达流利,很可能超水平发挥,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农村学生,大多害羞,易紧张,拙于口头表达,语言基本功不到位,临场发挥水平欠佳。另外,成绩好、基础好的尖子生,有浓厚的求知欲,在课堂上自觉性高、主动性强,在回答问题这一环节上有“垄断”课堂的趋势;差生听课就相反,基础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往往学习方法也不当,只能勉强应付简单的提问,复杂一点的问题就会不知所措。针对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能力、特长、弱点,教师要规划出适合每个学生能力的问题,遵循量力性原则,让每一类学生都有得到考查的机会,以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组织全班学生积极思考;特别是慎重选择不同的提问对象,而绝不歧视差生,每次只叫几个尖子生答问,或以提问来惩罚学生。同时应注意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分析其心理动态,引导其情感向有利于课堂认识活动的方向发展,对用了功的差生尽量减少否定评价,多予鼓励,善于从其答问方式分析解决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否正确,多启发诱导。这样,就能缓和与学生之间的紧张情绪,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以答问为乐,获得知识。第四,体现学生主体性和核心地位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鼓励学生提问,让所有学生都有问和答的机会,要科学地允许学生在不打乱课堂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随时提问,与教师适度辩论,甚至可围绕某一疑难问题进行短暂有序的课堂讨论,然后让学生代表作结论,这才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一般是无计划的即兴提问即随时性质疑,但往往是思想的火花,要多予保护和支持。当然,这更要求教师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和不怕学生问倒的气魄。因为学生提问本身就是思索的过程,只有动了脑,认真钻研了,才会提出有针对性的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一般说来,学生的提问是最有效的,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该肯定、赞扬,就是问题肤浅了点,或许有个别学生提出钻牛角尖的问题,都不能轻易地否定。因为他们的问题多少反映了学生哪方面的缺憾和不足,是知识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应耐心引导他们自己动脑,加以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教师帮助解决,对个别钻牛角尖的同学,也应沉住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久而久之,教师终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参与、实践

《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之我见》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762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