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着力培养做生活的有心人
[作者] 江苏江都一中 卞幼平
[内容]
每次将作文本收上来,总是发觉立意肤浅,构思俗滥,常令教者感叹:学生生活太单调、太刻板了,不能写出好文章原来是生活不够新鲜、刺激所致。于是,为写出好文章而组织班级辩论者有之,参观校外景观者有之,看电影听报告者有之……这样的活动自然使师生感到新奇,但诉诸笔端,除极少数习作尚有耳目一新之外,大多数仍是对过程的简略或琐碎的记叙,对事理不痛不痒的议论而已;有时又责怪孩子没能观察、不会观察周围一切……
由于应试教育的难以摆脱,许多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整日生活在家庭、校园中,他们极少有机会走出校门,花专门的时间去感受纷繁的人生、多彩的自然。这固然限制了学生们的写作空间。可是,作为对要求写一般记叙文或议论文的中学生而言,现今的学生生活状况并不是搞不好写作的唯一或主要的决定条件。笔者以为大多数中学生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敏感度不够,他们只知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埋首学业,生活的波涛掀不起他们感情的狂澜,拨动不了理性的琴弦,即使他们的心灵深处曾被一时一地一景一事之感激起过涟漪,但也只是瞬间的火花闪烁,他们既不作广泛的联想,又不作深入的思索,从而诉诸文字,任凭它逝去。一句话,许多学生不是我们时代生活的有心人,没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大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是到处存在的。一个留心周围一切的人,他会时时处处对生活作出评析的。去年电视剧《三国演义》刚播放时,一个中学生见大家都争相观看此剧,可认真读过原著的人太少,于是他到新华书店作文学名著购买情况调查,竟发现书架没有这套名著可售。这位中学生立即拿起笔来写了两篇杂感:《是读原著还是看改编戏?》《书店怎不见古典名著?》。报刊及时发表了这两篇议论文,宣传部门的官员读了很是赞赏。一个中学女生见外婆给她的“压岁钱”里多了一样东西:一方精致的丝巾,那是年前到苏州游虎丘时买下的。这位女生不禁追问起外婆在文革期间因一方丝巾而遭迫害的详情来。随即以此为线索,构思了一篇反映改革开放后的大陆经济日渐昌盛,尤其是政治愈加清明的记叙文。她的这篇《香港的花丝巾,外婆扎起来》的文章被编辑先生一眼看中,置于副刊的头条位置。还有一位学生从某一教师上课口头语“这个”的出现次数统计中,谈教学语言问题……应当说,上面这些例子中的学生生活并没有什么奇异之处,但他们却能独出心裁,言人之所欲言,发人之所未发,因为他们是真正的生活有心人、时代的思索者、人生的感悟深广者。无怪乎许多中学生读了这样的文章总是感慨良多:我也碰到过里面所说的情形,我怎么就没有把它写出来呢?也无怪乎许多人碰到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总感到无动于衷、无话可说,尽管搜索枯肠也言不由衷、泛泛而谈。
明乎此,我们则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敏感度、责任心,千方百计地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作文是心灵的流露,是对生活的真切思考,是正当健康欲望的表达,而不是无病呻吟,或矫揉造作,或故作高深。那种以为只要有精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奇崛的首尾、照应、伏笔之类的,就是好文章的作文观,必须纠正。所有写作者都必须把充实的内容、新鲜的题材、独特的角度视为第一位要素。
要增强学生的生活责任感,除了培养他们广泛的生活情趣之外,一定要引导他们积极地认识生活、热情地关注生活、深入地思索生活。而注意收看(听)电视广播,养成阅读书报习惯,参与报刊上的各种征文、讨论,留神身边的人事,则是必要的、有效的办法。要知道,仅有广泛的阅历、丰富的生活,即使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也未必能写出好文章,这有许多成人实例可证;而机械、单调的学生生活,也未必不能化平淡为神奇而搞好习作,只要学生留意身边身外一切注意加强生活积累。学生写作毕竟有异于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的创作。
《要着力培养做生活的有心人》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7634.html
《要着力培养做生活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