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影响
扩建13个。此外,还要改造59个训练场馆及配套建设残奥会专用设施。上述奥运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预计总投资为252.5亿元。未来6年内,与奥运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约283.5亿元,合计约为536亿元。奥运投资将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提高3至4个百分点,今后几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11%以上。
对奥运投资和需求分析,今后6年,奥运经济对首都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至少在2个百分点以上,首都经济年均递增11%以上是有可能的。
2.2008年全市人口规模分析
引起人口变动的因素是出生、死亡和迁移。就北京情况分析,主要是由迁入人口造成的。对户籍人口分析可以发现,多年来北京户籍人口的迁入比较稳定,从1990年到2000年,全市户籍人口仅增加75万人,平均每年增7.5万人。考虑到由于北京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奥运会的举办和北京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北京的户籍政策将产生一定程度的松动,后6年,北京每年迁入的户籍人口平均将超过10万人。2001年底全市户籍人口1120.5万,2008年全市户籍人口将达到1180万左右,全市户籍人口控制在1200万以内是完全可能的。
2001年北京常住人口为1383.3万,实际普查人口是1357万,比户籍人口多出237万。常住人口是由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两部分构成。从理论上说人均GDP的计算应以常住人口为基数,因为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一样,也为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北京的外来人口中,绝大多数都是在北京务工经商的。一个城市GDP总量中,自然有他们的一份贡献。如果计算人均GDP只以户籍人口为基数,而不考虑常住人口因素,就如同把别人的贡献都算到自己身上,显然是不合适的。2001年北京正式对外公布的常住人口为1383.3万,比户籍人口多出263万。如果以常住人口为基数,计算2001年北京人均GDP只有2462美元,而不是3060美元,两者相差598美元。1990年至2000年,北京常住人口每年增加27万。2008年,北京常住人口保守估计将突破1500万,中位数是1550万,高位数是1600万。如果按保守估计,2008年全市常住人口数为1500万,全市GDP年均递增速度按13%最理想速度计算,届时人均水平也只有5344美元,离人均6000美元还相差656美元。
当然,也应当看到,北京的户籍人口中,也有一部分出国或到京外工作的,但这部分人的比重很小,全市也只有10多万人,对全市常住人口的总量影响不大。
由于以户籍人口为基数计算人均GDP的统计口径是由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因而常住人口中外来流动人口后6年增长趋势对北京人均GDP水平提高没有统计意义的影响。但如果这个统计口径有所改变,无疑将影响北京2008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对此应有清醒认识。
3.2008年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比价分析
人民币与美元之间汇率比价的变化直接影响人均GDP水平。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对北京人均GDP水平提高有着积极意义。目前人民币与美元汇率得出的人均GDP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中国实际人均发展水平,并低估了中国人均水平。在既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口总量条件下,由于人民币的升值,2008年人均6000美元的目标有可能提前实现。
上述分析说明,如果计算人均GDP仍以户籍人口为基数,在户籍人口增加的条件下,即使汇率保持不变(今后6年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性极小),由于奥运会的举办,2010年的奋斗目标人均GDP6000美元将提前两年实现。
(二)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实现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
举办奥运会对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举办奥运会,直接受益的是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与奥运经济关系密切的旅游业、商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体育产业、会展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媒体传播业等行业,能够产生新的商机和明显的拉动作用。今后6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将呈现稳步提高的趋势,年均增长率超过GDP平均增长水平,达到13%以上,到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由2002年的61.3%提高到66%以上。
举办奥运会对首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促进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优化和增长质量的提高方面。传统服务业在营销方式、服务技术、经营理念、经营业态等方面将逐步与国际接轨,服务水平和质量会得到明显提高;信息咨询业、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将加快发展,行业规模迅速壮大,比重明显提高。
奥运会的举办,对第二产业中的部分行业也将是有力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将实现每年一个新台阶的跨越式发展。初步测算,未来6年,奥运会拉动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到2008年实现增加值约600亿元,占全市GDP的8.8%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建筑业将受到强有力的直接拉动,达到12%-16%的年均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目前水平。同时,汽车、机电等现代制造业将逐步壮大,都市型工业有较大发展,在全市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继续加强。
(三)促进城市化进程,提高非农化水平
农业现代化是北京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奥运会的举办将为北京郊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将会加快郊区经济现代化进程,有力推动北京农业现代化和郊区城市化。
奥运经济对郊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体现在:举办奥运会产生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会有一部分直接拉动郊区的农业(特别是现代绿色农业)、建筑建材业、旅游业等行业发展;加快完成三道绿色屏障建设、吸纳四环内城区迁出的部分污染工业企业等举措,将会有力推动郊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动环保产业和绿色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与奥运直接相关的体育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将成为郊区经济的新增长点;借奥运场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市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郊区的城镇建设步伐将加快,城镇的功能将进一步完善,设施水平和环境质量将进一步提高,城市化进程将因此而大大加快。所有这些,都将为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北京非农化水平奠定基础。预计到2008年,全市非农化水平将由2000年的88.2%提高到93%以上。
(四)推动城市建设
这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一是初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方便快捷、科学合理的城市交通体系。已经进入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公共交通中的轨道交通在整个城市出行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都在50%左右。这表明,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的最为有效的方法。2001年,北京只有约53.3公里地铁线路运营,它的整个公共客运交通系统中的客运量分担率只有10%左右,大大低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水平。2008年奥运会,将加速和推进北京交通建设与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到2008年,全市新增轨道交通线路仅地铁就达147.5公里,在2001年基础上增加2.76倍,地铁总里程达到201公里,这无疑将大大改善或提高包括公共交通在内的交通运营速度。
二是“数字北京”建设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达到世界一流。举办奥运会将大大加快“数字北京”的建 《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影响(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7893.html
对奥运投资和需求分析,今后6年,奥运经济对首都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至少在2个百分点以上,首都经济年均递增11%以上是有可能的。
2.2008年全市人口规模分析
引起人口变动的因素是出生、死亡和迁移。就北京情况分析,主要是由迁入人口造成的。对户籍人口分析可以发现,多年来北京户籍人口的迁入比较稳定,从1990年到2000年,全市户籍人口仅增加75万人,平均每年增7.5万人。考虑到由于北京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奥运会的举办和北京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北京的户籍政策将产生一定程度的松动,后6年,北京每年迁入的户籍人口平均将超过10万人。2001年底全市户籍人口1120.5万,2008年全市户籍人口将达到1180万左右,全市户籍人口控制在1200万以内是完全可能的。
2001年北京常住人口为1383.3万,实际普查人口是1357万,比户籍人口多出237万。常住人口是由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两部分构成。从理论上说人均GDP的计算应以常住人口为基数,因为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一样,也为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北京的外来人口中,绝大多数都是在北京务工经商的。一个城市GDP总量中,自然有他们的一份贡献。如果计算人均GDP只以户籍人口为基数,而不考虑常住人口因素,就如同把别人的贡献都算到自己身上,显然是不合适的。2001年北京正式对外公布的常住人口为1383.3万,比户籍人口多出263万。如果以常住人口为基数,计算2001年北京人均GDP只有2462美元,而不是3060美元,两者相差598美元。1990年至2000年,北京常住人口每年增加27万。2008年,北京常住人口保守估计将突破1500万,中位数是1550万,高位数是1600万。如果按保守估计,2008年全市常住人口数为1500万,全市GDP年均递增速度按13%最理想速度计算,届时人均水平也只有5344美元,离人均6000美元还相差656美元。
当然,也应当看到,北京的户籍人口中,也有一部分出国或到京外工作的,但这部分人的比重很小,全市也只有10多万人,对全市常住人口的总量影响不大。
由于以户籍人口为基数计算人均GDP的统计口径是由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因而常住人口中外来流动人口后6年增长趋势对北京人均GDP水平提高没有统计意义的影响。但如果这个统计口径有所改变,无疑将影响北京2008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对此应有清醒认识。
3.2008年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比价分析
人民币与美元之间汇率比价的变化直接影响人均GDP水平。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对北京人均GDP水平提高有着积极意义。目前人民币与美元汇率得出的人均GDP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中国实际人均发展水平,并低估了中国人均水平。在既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口总量条件下,由于人民币的升值,2008年人均6000美元的目标有可能提前实现。
上述分析说明,如果计算人均GDP仍以户籍人口为基数,在户籍人口增加的条件下,即使汇率保持不变(今后6年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性极小),由于奥运会的举办,2010年的奋斗目标人均GDP6000美元将提前两年实现。
(二)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实现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
举办奥运会对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举办奥运会,直接受益的是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与奥运经济关系密切的旅游业、商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体育产业、会展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媒体传播业等行业,能够产生新的商机和明显的拉动作用。今后6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将呈现稳步提高的趋势,年均增长率超过GDP平均增长水平,达到13%以上,到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由2002年的61.3%提高到66%以上。
举办奥运会对首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促进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优化和增长质量的提高方面。传统服务业在营销方式、服务技术、经营理念、经营业态等方面将逐步与国际接轨,服务水平和质量会得到明显提高;信息咨询业、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将加快发展,行业规模迅速壮大,比重明显提高。
奥运会的举办,对第二产业中的部分行业也将是有力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将实现每年一个新台阶的跨越式发展。初步测算,未来6年,奥运会拉动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到2008年实现增加值约600亿元,占全市GDP的8.8%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建筑业将受到强有力的直接拉动,达到12%-16%的年均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目前水平。同时,汽车、机电等现代制造业将逐步壮大,都市型工业有较大发展,在全市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继续加强。
(三)促进城市化进程,提高非农化水平
农业现代化是北京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奥运会的举办将为北京郊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将会加快郊区经济现代化进程,有力推动北京农业现代化和郊区城市化。
奥运经济对郊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体现在:举办奥运会产生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会有一部分直接拉动郊区的农业(特别是现代绿色农业)、建筑建材业、旅游业等行业发展;加快完成三道绿色屏障建设、吸纳四环内城区迁出的部分污染工业企业等举措,将会有力推动郊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动环保产业和绿色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与奥运直接相关的体育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将成为郊区经济的新增长点;借奥运场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市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郊区的城镇建设步伐将加快,城镇的功能将进一步完善,设施水平和环境质量将进一步提高,城市化进程将因此而大大加快。所有这些,都将为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北京非农化水平奠定基础。预计到2008年,全市非农化水平将由2000年的88.2%提高到93%以上。
(四)推动城市建设
这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一是初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方便快捷、科学合理的城市交通体系。已经进入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公共交通中的轨道交通在整个城市出行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都在50%左右。这表明,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的最为有效的方法。2001年,北京只有约53.3公里地铁线路运营,它的整个公共客运交通系统中的客运量分担率只有10%左右,大大低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水平。2008年奥运会,将加速和推进北京交通建设与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到2008年,全市新增轨道交通线路仅地铁就达147.5公里,在2001年基础上增加2.76倍,地铁总里程达到201公里,这无疑将大大改善或提高包括公共交通在内的交通运营速度。
二是“数字北京”建设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达到世界一流。举办奥运会将大大加快“数字北京”的建 《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影响(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