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综合教育论文 >> 正文

德育:一个区别于智育和美育的范畴——兼谈高校德育工作的偏误与校正


,美育的范畴过宽。这种倾向虽然不具普遍性,但危害甚大。前已论及,德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达到其政治与道德领域内“信”与“行”的要求,而美育的目标是要解决受教育者的审美发展问题。前者具有某种程度的外倾性,后者具有某种程度的内倾性。德育与美育之间无论是目标还是特性,都不太相同。美育的内容不能涵括、更不能代替德育的内容。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不是仅靠审美教育所能完成的。美育无法离开德育解决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解决人伦问题、利益问题和理想信念问题,主要还是靠德育。实现德育目标,离开了真正体现德育本质规律的德育活动,是不可能的。把德育从属于美育,就无法有效地使德育活动落实德育内容,甚至背离德育目标。

概言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美育内容常常容易与德育内容相混淆。只有区分好德育范畴和美育范畴,才能更好地保证现有模式下的德育内容得到匡正,从而使德育内容得到更多贯彻,以实现德育目标。

三、明确德育的基本范畴:体现社会主义的“倍”与“行”

区分德育与智育、德育与美育的范畴的目的,在于避免对于德育实施的应有模式及其内容的混淆,从本质上明确德育的基本范畴。应该说明,这种区分,不是要否定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智育之于德育,为形成受教育者的政治与道德认知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一条件,受教育者就会缺乏起码的把德育内容与目标内化为“信”并外显为具体的“行”的能力。美育之于德育,为形成受教育者良好的政治与道德情感打下了坚实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受教育者就会缺乏必要的美的情感体验,并愉悦地接纳、认可德育所要求的“信”和“行”的能力。智育和美育的这些特点,是德育本身所难以具备的。必须把德育与智育和美育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德育效能,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

但是,德育、智育、美育是同一层次上、以德育为先的三种教育形态,不可混淆或相互替代。以.智育和美育的模式(形式)或内容实施的德育,只是一种准德育过程或状态,不能代替德育发挥其对受教育者的作用。高校德育应有其明确的基本范畴而不与智育和美育交叉。

一是德育的阶级范畴。阶级分析的观点并没有过时。一定的统治阶级总是用相应的德育手段,去培养满足其特定阶级要求的人。对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阶级价值永远是高校德育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大学的德育,必须理直气壮地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服务。否则,就难以保证大学生“信”和“行”的基本取向。

二是德育的“信”的范畴。德育的实施必须紧紧围绕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来展开。为了实现德育的阶级目的,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不能颠倒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以美育、智育,包括名种形式的基础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等,来取代集体主义的理想与信念教育。尽管这些形式的教育都是必要或有益的,但这还不够。必须更加重视对大学生正面的、科学的理论灌输,并使之内化为远大的社会理想、必胜的社会主义信念、尽责社会的献身精神,才能使大学生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而矢志不移。

三是德育的“行”的范畴。德育实施过程中“行”的环节十分重要。“行”即德育实践和体验,既是德育实施过程中的手段,又是德育实施的最后目的。作为手段,通过“行”,正如前面所说,可以使大学生在亲自参加德育实践的体验中,更加牢固地形成“信”;作为目的,通过“行”,可以使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落实并检验“信”,然后,在此基础上强化“信”。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50年代至60年代前半期,我们党非常重视德育中的“行”,强调用政治统帅德育,经常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和社会政治运动,经常参加生产劳动等,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思想的革命化。几十年的历史表明,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尽管难免有某些“左”的因素,但从总体看是成功的。在这个阶段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大多是兢兢业业、爱国、爱党、有社会主义信念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这与重视德育的“行”是有很大关系的。总之,“行”是必须十分重视的德育范畴。
德育:一个区别于智育和美育的范畴——兼谈高校德育工作的偏误与校

德育:一个区别于智育和美育的范畴——兼谈高校德育工作的偏误与校正(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813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综合教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