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深化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结构
——关于##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思考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教育事业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事业。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针对全县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提出初步预测和思考。 一、现状及预测 1、各年级在校学生数现状及预测 全县现有各类学校612所,其中小学560所,初中38所,高中4所,幼儿园9所,职中1所。在校学生82870人,其中小学在校生47786人,初中在校生25012人,高中在校生5426人,职中在校生1389人,幼儿园人数2633人。 根据目前人口出生率及对现有0-5周岁儿童的摸底调查情况预测到2010年全县中小学各年级人数处在高峰期,到2010年后,中小学各年级人数均呈逐年减少趋势。 2、现有教职工现状及变化 2003-2004学年度全县政府举办的基础教育单位总教职工人数为4331人,其中小学部分2377人,初中1453人,高中356人,职中为72人,幼儿园73人。按照目前国家的编制标准,到2010年全县基础教育单位教职工人数需求较现在有很大的变化:其中学前教育700人;小学教育1102人;初中教育1260人;高中教育1040人;职中教育142人。高中教育单位教职工人数需求大幅上升。 二、思考与建议 按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有关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及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对今后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1、合理调整中小学学校布局。学校布局不合理,有限的教育资源就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从未来5─10年学生总数下降趋势和国家对课程设置改革的要求考虑,中小学布局应以乡镇中心学校为轴点,以寄宿制为特征,进行合理调整,压缩学校所数,扩大学校规模。小学应由现在的560所调整至200所以内;初中学校应由现在的38所调整到30所以内;现高中布局基本合理应予以保持。 2、教育投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意投资效益。现在教育建设资金很少,投入应考虑投资效益问题,有些村级学校服务人口不多,投入一、二十万元建校,再过五、六年学校就会因生源问题而改变用途,造成有限教育经费的浪费。因此,建议所有投资建设均要求进行投资效益论证。建设投入应集中投向乡镇中心小学、初中及调整后保留的学校,避免投资浪费。 3、深化改革,推进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要按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三大块来思考教育改革发展问题。 学前教育应着力发展民办幼儿园、学前班,政府不再投资新开办幼儿园。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指导和示范引导,逐步建立社区、镇村学前教育服务网络。现有政府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可根据收费与成本的变化情况,采取差额预算或核定基数定补的办法,逐步提高受教育者分摊教育成本的比例,从而有效控制财政供给人员的增加。 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政府应加大公用经费投入,认真落实“三个增长”的要求,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高中教育应采取更加灵活的形式,吸纳社会资金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尽量满足人民群众送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需要。一是大力提高高中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程度。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吸纳社会资金加快学校后勤服务设施建设,吸纳社会贤士能人参与管理学校后勤服务工作,提高和完善学校的后勤服务功能。二是引资招商开办民办高中。未来10-20年高中生源状况有开办民办高中的空间,可以在大河南或青泥、草坪、党家坝一线开办一所规模在2000名学生左右的民办高中。同时适当控制现有政府举办高中学校的发展规模,既可抑制高中教师增长过快的势头,又可以给民办高中留存充足的生源。三是改革现有政府举办高中教育的财政预算办法。基本思路是按照受教育者分摊的教育成本比例,核减预算基数,根据各高中学校收费和教育成本的变化情况,由政府采取差额预算,核基定补或自收自支等财政预算手段予以调节,尽量减轻县本级财政对高中教育的投入负担。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逐步走向自我负担、自我发展的轨道。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对当地教育发展作出长期性和阶段性的规划,而规划的依据必须充分考虑和预测到生源的变化情况,必须充分考虑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国家对课程开设改革的要求。 (作者系##县教育局党委书记)
《教育论文:深化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