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教学我教《榆钱饭》
79—82年吃 极其难得
得
〈借事〉 &n
bsp; 〈寓理〉
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了自读课的特色,又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了铺垫,水到渠成地过渡到下一环节。
第三,小结。我结合板书,明确了本文教学目的:[1]作者从幼年一直写到壮年,涉及了三个历史时期,用“吃榆钱饭”贯穿始终,把看似“散”的内容“聚”在一起,这就叫线索。[2]作者用吃榆钱饭的小事来反映大的社会主题,这是本文的又一特点:以小见大,借事寓理。[3]作者控诉了旧中国人民的苦难,批判了“左”倾路线的恶果,通过对比,赞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政策,这是全文的中心。三分钟的总结,既明确了教学目的,又把握了文章中心,也深化了教学重点。
第四,训练、延展。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印象,提高能力,我设计了两个练习:[1]给本文换个题目(略去)。[2]结合对联给学生添加兴奋剂:“记得在作者发表本文的同时,报纸上曾刊登过这样两幅对联:
春节家有二升米,压岁身无一分钱。
横批:我也过年
春节有米十余担,银行存款几千元。
横批:欢度春节
&nb
sp; 它和本文一样,都是农民生活变化的写照,语言通俗,含义无穷。现在刘绍棠请大家也给他“吃榆钱饭”生活的三个历史时期分别撰写三幅对联。”
对联引入课堂教学中,这对初一学生是很新鲜的,且上面所引对联又紧扣本课的中心,“一石激起千重浪”,这具有凝聚力的启发,一下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个个跃跃欲试,但又不着边际。于是我又因势利导:[1]对联中心必须紧扣“榆钱饭”这一线索。[2]材料全部选用课文原句。我先出示第一个历史时期的上联:“小时候,春三月,青黄不接”请同学在课本的111页中组织出下联。因为学生一时还不掌握对字的要领,所以开始两个学生对得不理想。我又点了一下“摘杨芽——”学生马上心领神会对出:“摘杨芽,采柳叶,不如榆钱”。好!请给加上横批,它要涵盖上下联内容,可结合板书内容思考。“哄饱肚皮”学生们脱口而出。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又完成了第二联:
春播时,亮囤底,难为无米炊;
仓库里,饿老鼠,只盼榆钱饭。
横批:混个树饱
到第三个历史阶段,如果让学生对出下联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变换方式,先出示下联,请学生在114页的第三自然段中搜寻补出上联。这时大家的参与意识倍增,几乎都举起了手。我巡视了一圈,看到大家都找对了,于是同声喊出了
鱼生火,肉生痰,食欲不振;
想榆钱,打油腻,忆苦思甜。
横批选了两个:“物稀为贵”“极其难
得”。为了进一步明确中心,我把这三幅对联(预先写好的)附在板书上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右侧。
由于这个练习设计得新颖、有趣,一下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它不仅起到了进一步熟悉课文、明确中心、加深印象的作用,而且激发了兴趣、开发了智力、拓展了美的创造力。
最后两分钟学生乘兴完成课堂练习。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本节课开头的导语就把学生引上了“好之者”的情境中:结尾结合对联教学又进一步把学生推向了“乐之者”的高潮。所以,这节课上得轻松,学得自如,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师生都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现代文教学我教《榆钱饭》(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