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管理?
备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有的学校把手段当目的来抓,硬性规定教案必须写多少页,并且统一内容、统一格式,甚至以教案篇幅的多少来定等级,评优劣。至于备课内容是否有新意,是否在教学研究上下工夫,是否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却无人过问,由此造成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写教案上,而研究教法、研究学生常被忽略。此种做法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有的教师为了应付检查,甚至让学生代抄往年的教案,多数教案机械重复、照搬从前。
这种管理方式在教师中引起了极大的反感,对教师的创新精神也是极大的压制。管理者应当充分认识到,管理教师“教”的目的,是促进教师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下功夫,让新思想、新观念尽快进入课堂,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备课不能搞一刀切,要切合实际,具有针对性。
其二,忽视“学”的过程的管理。因为,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还包括学生的“学”。教师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使学生进步,教学的效果也只能是体现在学生的是否充分发展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培养上,而不是体现在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上。因此,教学管理不仅要加强“教”的管理,还应当加强“学”的管理,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方面加大管理力度。遗憾的是,眼下,对教师的管理主要是行政手段,是自上而下的管理,而忽视了自下而上的管理,即忽视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管理者往往以考试的分数来评价教师,这种只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的做法,导致部分教师不择手段,追求高分数。这种做法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创新哪里还谈得上呢?
----传统教育管理是一种注重“物”而忽视“人”的管理。管理的目的本来是为了减少混乱,提高效益,把事情做好,为管理对象提供更好的服务。现代教育管理观念,其创新的要点就是变过去以“物”为中心的管理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把过去强调学校规章制度的硬性管理变为更加关注人的生存发展的软性管理:但是,在日常管理中,有时事实正好相反,一旦某些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好以后,管理者就会要求事情服从管理规章制度,要求管理对象服从管理规章制度。管理者为了减少麻烦,常常把超出常规的需求拒之门外。就像上面的中国的那幅画面一样,教师依然是“一言堂”。这种死板的课堂管理,实际上在限定学生听课行为的同时,也对这种死板的教学形式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并配以制度上的保证。这种管理的最初目的本来也是想让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由于忽视了管理对象是人这种特殊性,反而走上了相反的道路。这样一来,本来是“为了人”的管理倒变成了“人为了”的管理。管理者只想到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如何易于管理学生,却没有想到这种行为规范的实施,对学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最终创新能力的形成,会产生多么大的负面影响。一句话,在这其中,最受伤害的就是人的创新能力了。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管理?(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