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教学管理论文 >> 正文

增强德育实效性须转换思维视角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道德建设的改进创新,重点在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这里的改进和创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都是为了增强实效性。

 

德育作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追求的实际效果就是把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变成人们现实的行为。不能否认,德育的实效既有德育实践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环境影响的成分;既有德育主体主观的原因,也有德育对象接受水平的制约。德育的实效性,不是看你想要什么,而是看你实际获得了什么;不是看你做了什么,而是看你的效果是什么。因此,要增强德育实效,必须转换思维视角。

 

从对象的视角解读社会需要

 

德育是德育主体把社会对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通过自己有效的实践活动,变成德育对象的品质和行为的实践活动,即把社会的要求变成人的现实的品质和行为。所谓内化和外化,就是这个道理。就德育自身来说,是否把社会的要求变成德育对象的品质和行为,不取决于主观愿望,而要看实际效果,即要看德育对象对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接受水平。要提高德育对象的接受水平,德育不仅要从社会的角度解读社会需要,而且还要从对象的角度解读社会需要。然而,在以往的实践中,德育往往是单向度地解读社会需要,把社会需要解读为与对象无关甚至对立的需要,进而要求德育对象无条件服从接受,即我代表社会提要求,我为社会要求辩护,你要服从和接受。德育解读社会需要,让德育对象接受社会需要,这是它自身的职能,无可非议。但是,社会对思想政治品德的需要,也包含着对象的需要;德育不仅代表社会的要求,也应该是德育对象要求的代表。单向度的解读不仅使德育缺少了人文关怀,而且还使社会需要和对象需要对立起来,使德育主体和对象对立起来。

 

其实,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不仅从构成上有对象需要的成分,而且在渊源上也来自对象的需要。以社会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需要,不过是个体需要的社会表现形式。任何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都可以还原成社会个体对思想政治品德的需要。假如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与德育对象的需要无关,只是社会需要的抽象表现形式,那么社会的需要永远也不会变成现实。德育不仅是社会要求的代表,而且也是德育对象要求的代表。社会不仅需要德育为社会需要进行辩护,更需要德育把社会需要变成现实。德育不能把社会需要变成现实,无论它的辩护和解读多么深刻,都无济于事。德育实践从对象视角解读社会需要,就是要把社会需要还原成对象需要,让对象认识在社会需要中包含着自己的需要,是自己需要的集中表现形式和升华。德育实践从德育对象视角解读社会需要,就是不仅要代表社会提出要求,为社会要求辩护,告知你必须如何,而且要代表对象要求,在面对社会要求时,建议你该如何,为对象的行为提供参考性选择方案。这不仅使德育回归社会本位,而且也使德育与对象的距离缩短,进而有助于德育走进对象心里。需要指出的是,德育从个体视角解读社会需要,并不会影响社会需要的实现,而是提高社会需要实现程度的有效途径和必要保证。

 

从发展的视角解读社会要求

 

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总是表现为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德育解读社会要求就成为对社会规范和标准的解读,德育把社会要求变成对象的行为就成为用规范约束或规范对象的行为。在以往的思维定势中,德育似乎就是为了规范对象的行为而存在的,社会

增强德育实效性须转换思维视角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855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教学管理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