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体育论文 >> 正文

什么是体育?什么是中国体育?什么是世界体育?


    我说体育 中国体育?什么是世界体育?的问题,为清华大学2000多名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体育理论课。刘吉同志在讲话 中运用“跳出体育看体育”的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对体育这个社会文化现象进行多视角、 多层面的“全息”透视,并用通俗的语言概括了对体育、中国体育和世界体育三个问题的基本认识。这篇讲话 也可以说是刘吉同志到体委工作以来,一边实践,一边学习、研究和认识体育的一篇“心得体会”。我们认为 ,无论对于从事体育实际工作的同志,还是对于从事体育理论等方面研究的同志来说,它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值。本刊经作者同意,分两期刊登这篇讲话。
    体育的由来及演进
    来体委工作后,我就一直在考虑什么是体育?体育是个似乎人人都知道的社会文化现象,但真要对它说出 个子丑寅卯,却连专门从事体育研究的专家们也很难以一、两句话简单地解释清楚。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体 育事业发展的实践,进行一番理论审视,以加深和提高我们对体育的认识。
    “跳出体育看体育”,这是对体育加深认识的重要方法。所谓“跳出体育”,主要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 层次、不同方面对体育这个社会文化现象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全息”透视,以便于我们能够比较全面、客 观地把握和理解体育,使我们的决策和工作,能更好地符合体育发展的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实际,从而更好地发 挥其社会效益,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发展民族体育文化事业服务。
    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曾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在 不停地变化着,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体育也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也是一个历史的 概念,它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扩展自己的内涵与发展自身的内容。体育的健身、教育、娱乐、 经济和政治等功能是客观存在物,但人类对这些功能的认识和自觉地利用、发挥这些功能的效用,却经历了漫 长的演进过程。
    最初的体育(如果称得上体育的话)是伴随在生产、生活和军事活动过程中,对身体发育与体能提高产生 的作用而出现。人们感受到这一客观过程的存在,并力图把青少年的成长纳入这一过程。但人们并不理解它, 更没有把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来认识。身体发育与体能提高,从属于一个自然的演进过程。这时的体育, 可以称为一种“自在的体育”。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产生了简单的社会分工,生产与生活技能等的培养,日渐从生产与生活过程 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相对独立的活动。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检测生存能力或生产技能的“成年礼”(最后演 变成赛会),体能的发展与技能的培养,日渐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项,并从属于我们今天称之为教育的社 会文化活动之中。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体育的基本作用经历了传授生存技能、训练军事技能和培养全面发展 的人的递进发展过程,但万变不离其宗,它总体上始终是在教育的范畴之内,从属于教育,服务于教育,服从 于教育学的发展规律。它属于一种“自为的体育”。因此有人说体育=育体。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开始使体育溢出了教育的范畴,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参加体育活动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休闲体育、终生体育逐步成为 社会潮流,从事体育运动完全出于自身的需要。体育突破了教育学原理,超越了教育范围,成为人类积极、健 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体育社会化、生活化过程,已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人们对体育的研究, 不再仅仅将其视为教育的分支,而将它定位为独立发展的社会文化现象,从而使体育进入了“自觉的体育”发 展阶段。
    当前,我们尚处于由“自为体育”向“自觉体育”的嬗变过程,人们对体育的理解还存在着种种歧见。世 界体育发展的趋势与我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模式,对我国体育实践与理论研究都提出了 新的要求。抓住时机,顺应世界体育的发展趋势,深化体育改革,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事业的发展 模式和确立其发展目标,是时代赋予我们体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我们从“自在”、“自为”、“自觉”这三个历史演变过程看,对体育的由来与演进就看得比 较清楚了。那么什么叫体育呢?狭义的概念,体育就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 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它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方面。从广义的概念上说,体育则是 以身体运动为手段,为了满足社会政治、经济和人类自身文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 活动。它是社会文化总体的一部分,其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目的也是为一定社会的政治 和经济服务。我们从概念上搞清楚什么是体育,这对我们进一步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是有帮助的。
    中国体育的基本特征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事业”,这是一个涉猎面十分广泛的重大理论课题,也是我们体育实践的奋 斗目标。我认为无论是从存在形式、实际作用,还是在发展方向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事业”必须 具有以下一些特征,这就是我要说的“什么是中国体育”。
    一、确立以“为人民服务”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最高宗旨,体育工作的基点与重点是全民健身,是增强 整个国民的体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任何其他集团的利益出发, 这是我们发展体育事业的立足点,是制定一切体育方针政策的根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体育带来的本质特征。 毛泽东指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邓小平指示:“要把体育运动普及到群众中去”;江泽民指 示:“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国三代领导核心都明确指出了体育事业发展的最高宗 旨和目标。体育为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是“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因为中国共 产党代表的是中国人民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同时,体育的发展是一个社会过程,作为国家的一项事业,它必 须在服务于国家的前提下,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因此,服从、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与国家的中心工作,也是 体育事业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基本途径。为党为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基本特 征之一。
    二、实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方针,坚持重点论、两点论、转化论、发展论
    实行什么方针,不仅关系到体育事业发展的速度,也关系到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向。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 贯彻、执行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体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世纪60年代以 来,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呈高度分化的发展态势。从广义上讲,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但它们之间 不再是简单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把群众体育纳入竞技体育的发展轨道,与把竞技体育纳入群众体育的轨 道,都不利于体育事业的健康全面发展。它们各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普及与提高的任务。因此,我们提出重点 论——即群众体育工作是我们日常工作的重点:两点论——即工作中要关照两方面,所以在大赛之前,竞技体 育就成为抓工作的重点了;转化论——即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相互转化;发展论——即发展是硬道理, 协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鉴于此,国家体委在体育改革深入发展的90年代,确立了全民健身与奥运争光协调发 展的战略方针。这一方针的指导思想是从国情出发,依据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与发展方向,统筹规 划,协调发展,共同提高。最近,我们制定并实施了全国健身与奥运争光计划,这既是在新形势下对“普及与 提高相结合”方针的丰富与发展,也是对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具体贯彻落实。在贯彻落实 中,一定要坚持体育民族化与国际化相融汇的发展方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事业,应当是一个开放的 ,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体系。首先,它坚持走自己的路,根据国情制定体育事业的发展方针、政策与目标;其 次,它面向世界、吸纳世界各国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自觉地将自身的发展,置于世界体育发展的大潮中;第 三,它致力于民族体育国际化与国际体育民族化的努力之中,使更多的体育项目、运动技术或战术、训练手段 、组织工作以及体育器材等,打上中华民族的烙印,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为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做出 杰出的贡献。
    三、中国体育改革最终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体育体制和管理模式
    体育的发展,取决于两个前提: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前者决定体育事业 发展的速度和整体水平,后者决定体育事业发展的具体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深化体育改革,建立起与之相适应 的发展模式。同时,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调整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体育事业发展模式,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国家体委提出的“六化”与“六转变”,即体育活动由福利型 转变为消费型,实现群众体育生活化;体育赛事由一家办转变为大家办,实现参与竞赛普遍化;体育组织由行 政型转变为社会型,实现体育组织的社会化;体育锻炼由经验型转变为科学型,实现体育锻炼科学化;体育运 作由事业型转变为产业型,实现运作机制产业化;体育工作由人治转变为法治,实现体育管理法制化。“六化 六转变”为我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体育事业发展模式,勾勒出了一个初步的框架。“六转变” 是过程,“六化”是目标。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使体育完全纳入 了法制轨道,实行“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管理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不仅要求我们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育管理体制,同时也要求改变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体育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应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办体育向管体育转变;由直接管 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其核心是由“人治”逐步过渡到“法治”,实现依法行政, 依法治体,真正行使对体育事业领导、协调、监督的职能。《体育法》明确了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发 展体育事业中的责任和义务,是国家调整各种体育社会活动的行为规范,是体育职能部门管理体育事业的基本 依据,也是我们建立体育管理法规体系的基本依据。我们要力争用5至10年的时间, 建立起以宪法为依据,以 《体育法》为龙头,行政法规为骨干,地方立法和部门规章为依托的体育法规体系。为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 体育运行机制的转变,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使各类体育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切实走上法制管理的轨道,实现 由“人治”向“法治”的嬗变。
    五、“全民健身”是基本国策,提高国民身体心理素质,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物质基础
    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那么劳动者的素质包括哪些方面呢?早在8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指明:劳动者的素质 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而且身体心理素质是物质基础。他说:“体者,乃载知识 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还说:“一旦体之不存,德智随之隳矣”。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我们为提高民族的素质,采取了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政策,但这个政策是“强种”的前期工程。独生子 女如果缺少体育锻炼,像目前出现的“小胖敦”、“豆芽菜”现象,那就很难达到“强种”的目的。所以我们 说: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全民健身也是基本国策,二者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实现健 身强种的目标。
    六、充分挖掘体育功能,发挥体育作用,更好地多方面地为社会服务
    体育是有多种功能的,包括健身功能、娱乐功能、休闲功能、教育功能、调节人的感情功能、促进经济发 展功能和政治功能等。体育功能挖掘的越充分,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路子也就越走越宽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体育是一个载体,政治家把体育活动看成是一种表面淡化政治,而实际是政治功能很 强的政治;经济学家把体育活动看成是一种“体育搭台,经贸唱戏”的经济活动;军事学家把体育看成是一个 正规军人的操练;心理学家说体育是现代社会人的心理调整的良药;观赏家们说体育是赏心悦目的表演;只有 一些所谓“体育学家”才说:体育就是体育。体育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这是不同职业的人,站在不同 角度对体育功能的阐述,对这些功能挖掘得越充分,体育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就越大。
    七、要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形成良性循环,推动体育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健康、持续发 展
    体育产业严格说属于第三产业。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育事业的经费完全靠国家拨款是不够的, 必须靠体育产业发展补充其不足。我们所说的体育产业包括三部分:一是体育自身产业,如门票、彩票、基金 会、体育广告、运动员转会等;二是与体育相关的产业,如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体育食品等;三是体育系统 办的其它产业,如宾馆、实业公司等。对我们所说的体育产业,这样严格界定,不搞理论上的争论,在实践中 去发展完善。当前体育产业正在由“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创收模式,向“本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方向发 展,已经向建立新的运行机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八、要大力弘扬“祖国至上、敬业奉献、团结友爱、科学求实、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中华体育精 神
    祖国至上精神,讲的是爱国主义,是一种思想觉悟;敬业奉献精神,讲的是事业心责任感,是一种社会主 义职业道德;团结友爱精神,讲的是集体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科学求实精神,讲的是科学态度,是 实事求是的作风;遵纪守法精神,讲的是组织纪律和法制观念,

什么是体育?什么是中国体育?什么是世界体育?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8731.html

  • 上一篇范文: 我国体育科研形成三大网络
  • 下一篇范文: 体育科研方法初论

  •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体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