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第二起跑线上
在各地商务“硬成本”趋同化的情况下,提高行政效能,降低投资“软成本”,正成为区域争先发展的新赛场。可以预见,谁在效能建设上先行一步,谁的政府服务产品更具吸引力,谁就赢得了新一轮区域竞争的先机。在XX,机关的高效服务如同一只充满魔力的巨手,为“XX之路”插上了效率的翅膀,打造出一个崭新的“效率XX”。 日前,我们赴XX进行了专题学习考察,所见所闻使我们耳目一新,倍受启发。 一、“效率XX”印象 政府因服务而立身,服务因效能而精彩。可以说,效能建设是XX走向服务型政府征途中最大的一笔“投资”。 ——舍得“花力气”。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鲜明地亮出“效率XX”的城市名片,把效能建设作为贯穿政府一切工作的灵魂,摆在了全市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组织有保障。成立了市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机关效能督查领导小组,分别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负责全市机关效能建设和评估的组织协调工作。同时下设办公室,具体运作,督促检查。制度有保障。相继出台了《效能建设工作意见》、《提高机关效能的若干规定》等规范性文件,以制度管人,靠制度办事。机制有保障。制订了《效能评估实施意见》, 采取定量与定性、静态与动态、集中与经常、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办法,对全市所有73个市级机关进行效能建设评估,以分数排位次,以位次论奖惩。 ——舍得“小利益”。不少地方的审批中心都碰到了同样阻力:部门不愿放权,行政审批表面上进了中心,决定权却还留在部门。XX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认为,“有舍才能有得,先舍才能先得,大舍才能大得”,“舍得部门小利益,才能换来环境大改善,推动经济大发展”。该市把审批事项的“进驻率”、“授权率”和“办结率”作为考核部门效能状况的重要指标,抓住关键,兑现奖惩,强力推进,效果显著。仅去年进行的第四次大规模“提速”中,审批事项减少了26%,总承诺期由原来的207天缩短为71天,减少了136天! ——舍得“亮家丑”。开展效能建设,社会是考场,群众是评委。市委、市政府从各行各业聘请了26名特约监督员,他们不领薪酬,不公开身份,通过“绿色通道”,将暗访情况直接与市委书记、市长沟通,直接向效能办公室反映,使效能评估依据更充分,素材更充实,视角更广阔。在XX,暗访情况随时都有可能上电视,媒体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不少部门都有这样的心态,“我知道会有暗访,只不过不知道哪天来”。强大的外部监督力量,促使他们每天都紧张起来,每天都处在监督之下。 ——舍得“斩马谡”。只有赏罚严明,说到做到,效能评估才能成为高悬利剑。XX将评估结果与各部门的年终考核奖直接挂钩,纳入到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管理档案,作为其奖惩、使用的重要依据。2004年,1名镇长、5名副镇干部因连续两年居于评估末位,自动进入免职程序,被就地免职。 付出才有回报。经过近两年的效能建设,XX的机关工作作风、工作效能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对机关工作满意度明显上升,全市经济发展的活力明显增强。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4年度魅力城市评选活动中,XX作为全国唯一县级市入选;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3年全国综合发展百强县统计信息,XX位列第二,较上年又上升一个名次。 二、比照先进当自强 行政效能,简而言之,是指行政管理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综合体现。对比XX,我们在这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至少可以用“五个最”来概况: 最大的阻力的是“惰性”。认为秦淮落后,慢是特色;满足好事多磨,磨是古训;相信忙有风险,慢才保险;觉得效能是体制问题,体制顺,百事顺;感到“提速”是普遍现象,大家动,我才动。有了这些认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惰性就产生了;事不关己、得过且过的风气就形成了;自以为是、各行其是的现象就出现了。 最难管的是“条条”。垂直管理部门自成系统,权限集中,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同时也容易游离于有效的监督制约之外。在此情况下,有的垂直管理部门对无利可图的工作撒手不管,对有利可图的工作一手管死。近年来,我们受理的行政效能投诉,涉及“条条”部门的占了相当比重。 最头痛的是“中梗阻”。有的部门和单位存在政令不畅的现象,如上下热中间冷、上下通中间阻、上下急中间怠等。特别是个别部门对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研究决定的一些事项,以部门利益来取舍,凭个人好恶来筛选,严重影响了全区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的进展。 最麻烦的是“事难办”。在调研中,企业反映,有一些部门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人好找了,但事情仍然难办。岗位虚设、责任虚拟、技能虚空、作风虚浮等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有的简单的事情、容易的事情,久拖不决,小事拖大,大事拖难。 最反感的是“三乱”。有的部门和部门职能转变没有完全到位,以收费代管理、只收费不服务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部分企业认为,现在个别部门收取的咨询等费用太多。 &nbs
《赢在第二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