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综述
大陆地区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文献很少,直接进行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则更少,多数间接地概述了事实上的教师职业压力,如教师的职业倦怠(冉祥华,1995),教师的苦恼与需要(贺斌,1985),教师角色危机(曹军红,2001),教师心理健康等。而且综合看来,大多侧重于定性的研究,定量研究很少。如陈云英等人(1993)通过译著发现教师压力的五种因素:任务不明确、互相冲突,任务负担过重,组织的相互影响,对大众承担的责任,缺乏参与机会;姚爱萍(1998)从理论上分析造成教师精神压力的四种因素:社会对教师的过高要求,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偏见和贬抑,教师的自我发展标准过高,紧张的教学工作过程;刘启珍(1998)也通过例证分析得出教师心理压力的因素包括多重角色,社会对教师的过高要求,教师强烈的成就动机与动机受阻等;赵淑君(2001)认为教师不良心理产生的根源是教师工作特点带来的压力,教师角色本身带来的压力,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此外还有社会生活压力,个人抱负与现实反差带来的刺激等;王秀丽(2001)分析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有四个因素:学生行为,工作负荷与时间压力,工作中的竞争,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相背离;另外教师感受最大的压力是考试压力(冯伯麟,1996);陈永明(1999)指出造成教师社会压力的六方面原因。
辽宁师大硕士研究生马超首先对我国小学教师心理压力进行直接研究,他通过因素分析得出我国教师心理压力的五个因素,即工作负荷,学生不良行为,职业认同,时间和资源匮乏以及教师评估,形成24个题目,并对辽宁沈阳市五个城区的341名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小学教师心理压力常模,但他对不同个人背景(如性别、年龄、教授科目等)在压力因素上的差异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
综合以上的观点,教师职业压力应该涵盖多方面因素,是多因素的矛盾统一体,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这种多元性表现在教师压力来源的多元性,包括环境的,心理的,社会的,教师自身的,行政组织的,家庭的,人际关系的,教学和学生行为等方面。
国外和台湾地区多数学者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压力的反应集中在教师的不良行为(如酗酒、攻击、离职、想处罚学生等)、心理疾病(如烦躁不安、记忆减退、焦虑、失眠、头痛等),情绪和生理(如丧失幽默感、愤怒,高血压、胃酸)等方面,严重者可能引发精神失常、生理功能失调等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教师职业压力的准确涵义应为: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由于不能满足其某种需要而感受到的紧张或焦虑状态,从而造成与其职业要求不相符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定义中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压力情境和由压力因素造成的压力反应。
注:本文为作者的硕士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只能参阅,谢绝转载![1] 荣卉:《残疾儿童父母的心理压力研究》,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硕士学位论文,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