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特级教师思想录我的“五说”语文教育观


[作者]  洪宗礼

[内容]

 

    (苏省泰州中学  洪宗礼)

    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结构体,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五说”语文教育观。

            工具说

    学科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目的、任务、方法。这是根本的问题。我在1978年发表的《试论语文的工具性》中这样阐述语文的性质:语文就是语言文字(语,指口头语言;文,指书面语言),它是人们交流思想,进行思维的工具,又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和从事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工具,也是储存、传递、交流信息的工具。归根结底是一种“基本”的、“基础”的工具,它不是上层建筑,不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而它是属于全民族、全社会的,这种工具掌握在谁手里,就可以为谁服务。

    确认语文的基础工具性质,是语文教学的基点,也是根本点和出发点。确立了这一基点,就可以从语文教学的多元教学目标中找出其主要矛盾。语言文字是思想内容的载体,而作为语文教学的依据,语文教材是以一篇篇范文为主体的,语文训练是以范文为凭借的。这些范文不是一系列毫无联系的文字符号,而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议论文论述思想观点,说明文介绍科学知识,阐释科学原理,记叙文反映历史的或现实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事件,文艺作品则塑造典型艺术形象。这样,学生在语文课上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本身,而且同时接受思想教育、精神陶冶,提高文学素养,丰富社会和自然方面的知识。然而,不管语文教学内容如何纷繁复杂,作为语言文字,它是工具;而作为语文课,则理所当然兼及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但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应是工具性。

    语文这个工具,它与一般生产工具不同之处,在于它不能生产物质产品,它是学习、工作、

思维和交际的工具。但是,所有工具的共同点是:只有在使用中才能掌握。这就是它的实践性、应用性。学生学习和掌握语文工具必须通过自己的“历练”。因为只有经过不同语境的反复训练,语言操作行为达到熟练、牢固乃至巧妙程度,才能转化成语言习惯,成为语言直觉。因此,语文教学不应当只满足于语言的认知,语言的理解,语言的积累,还必须重视语言的运用,也就是要强化语文训练,且以训练为中介,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导学说

    教学过程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功能体的双向交往活动来完成的。从本质上说,教学的过程就是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统一的过程。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即不但学会知识,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要掌握学习的门径、方法。把语文教学看作整体,教与学则都是主体,但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是主导的方面,因为教师把握着教学的方向和学生思维的定势,教师在教学中承担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诱发动力和“传道”、“授业”、“解惑”、“教法”等多重责任。因此,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无助于学生的发展和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就语文学习过程而言,学生的“学”,是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浅知到深知,从认知到理解、运用的种种转化的根据;“教”,则是转化的外因。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应当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过于生硬地控制,会使学生丧失主动性和独立性,在学习中呈消极状态。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是要努力使教与学双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辩证的统一。教师的“导”,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需得益于教师的“导”。即要使教师的主导不致成为“主宰”,使学生的主动不致成为“盲动”。

    导学的目标是实现从教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重视“导”的作用。为了将来“不需要教”,现在必须明确“导”的方向,讲究“导”的质量,提高“导”的艺术,注重“导”的效果,真正地、扎扎实实地“教好”。教师要通过艺术地“导”,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不仅在学习上能够自主,而且在性格上、意志上、人格上都能成为独立自主的人,从而在学力、能力、智力上都能得到同步发展。从上述意义上讲,导学说最集中地反映了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揭示教学过程发展的原动力,体现了语文教学的高境界,它应当是语文教学的总原则。

            学思同步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的,它把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用词及由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就使人类社会中思想交流成为可能的了。”(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第20—21页,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可以说,语言表达一刻也离不开思维;思维的过程也离不开语言。语言与思维的密切不可分割性,语言与思维的统一性,决定了语言与思维始终是同步发展的。由于现代教育所要培养的是思维活跃、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聪明人。在语文教学中同步进行语言与思维训练,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正是适应未来一代发展的需要。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无不有赖于想:想,还涉及到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听说读写与想始终是同步进行的,人们无论想什么都得用语言,从简单的念头到复杂的思维活动,都得依靠语言。总之,想,是听说读写的总开关。从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语言思维发展的轨迹: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高的,思维能力也比较强。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以写作为例,学生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往往是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学生作文时说理分析透辟、深刻,往往是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学生作文富有见地,新人耳目,往往初步具备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反之,学生作文离题万里,大多因为思维缺乏方向性;作文杂乱无章,一般是由于思维混乱;作文词不达意,文理不通,除了缺乏语言训练之外,往往是思维缺乏准确性。另一方面,又可以从语文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有时又不完全适应。比如也有些思维敏捷、灵活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语言与思维在某些条件下的这种既适应又不适应的现象说明:不能认为语言发展了,思维就自然发展了;思维发展了,语言也自然发展了,甚至以为两者可以互相取代。语言与思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是辩证的统一,却是不能“合二而一”的。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科学有序的训练。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结构,都是由若干要素按照其固有规律结合而成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也不例外。要使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同步结合,必须首先将语言训练的要素和思维训练的要素作分解,然后,按照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的目标,找出两者最佳结合点,或最佳联系点,进而作科学的组合训练。这种组合训练应当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有时可“对口”结合训练,如在阅读教学中可把字词训练和概念判断的应用训练对口结合;在写作教学中,可把作文立意训练与思维深刻性的训练对口结合。有时可交叉结合训练,如在阅读教学中,把课文语言揣摩,与求异思辨的讨论交叉安排,进行语言与思维同步训练。但是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不能孤立地进行思维训练或语言训练,而要坚持结合语言训练进行思维训练,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语文训练的全过程。

         &nb

《特级教师思想录我的“五说”语文教育观》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935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