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应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任何理论都是一种抽象,而科学的抽象都科学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恩格斯在介绍《资本论》的方法时指出:马克思在编写《资本论》的时候,研究的方法是从实际出发,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个思维行程就是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叙述的方法则是根据研究的结果,把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从理论上表述过来,因而与上述思维行程正好相反,它是从本质到现象、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在叙述的行程(由里及表)中,“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751页)。《资本论》的方法不是特殊法,而是一般法。这一方法的转换反映在教学中,要求我们必须完成从教材以叙述为主的方法到教学以研究为主的方法的转换。在教学中,应采取研究的方法,即从实际出发,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个思维行程就是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教师切不能将教材的叙述方法机械地移入教学。
教学的认识过程是以现成的科学认识成果为对象的,它同科学认识成果的形成过程并不等同,后人无需也不可能重复科学认识成果形成的全部过程。但是,“对待科学认识成果,必须表现出与科学认识成果中被‘对象化’、具体化了的人类活动相符合的活动”(帕尔纽克:《作为哲学问题的主体和客体》,181页)。这就是说,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进行必要的认识成果形成过程的复原。明确这一重要哲理,对于克服目前尚为普遍的从理论到理论或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倾向,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首先要重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就知识的总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作为政治课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大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不能像物理、化学教学那样借助于实验的手段,让学生直接通过现象的观察来探索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但这绝不意味着对感性经验可以忽视。实践证明,一个感性认识十分贫乏的人,是很难掌握事物的因果关系并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的。三岁孩童会由于给他看病的医生没有头发,就认为没有头发的人都是医生。因此,政治课教学应力争为学生的实践、感知创造条件。
例如:在讲完高二哲学常识第一课世界物质性的论证以后,必须进一步搞清意识的现象和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最后完成世界物质性的论证,才能真正排除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列宁也正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对物质作了科学的界定。教学一开始,我紧握双拳让学生回答:我手里是什么东西?学生只凭主观臆想,怎么也猜不出来。接着,我摊开双手让学生闭着眼睛摸。学生立即回答:一块是石头,一块是海绵。我问:你怎么知道?学生说:我摸出来了。这表明,感觉作为最基本的意识现象,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这种反映必须通过“实践”。这种教学形式具体、简单,但它使学生对意识本质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使教学内容有信度、有力度。
又如:在讲经济学的等价交换原则时,先从1袋米=4双袜子的交换等式提出:1袋米换2双或6双袜子能否成交?学生很快便能悟出交换双方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而介入货币,提出1台大屏幕彩电与1000元人民币能否成交?当货币增加至5000元时,学生立即回答:差不多。这说明学生已悟出了价值与价格相符的原则。由此抽象地概括出等价交换的原则,就顺理成章了。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行程,实际上是重现当年马克思发现等价交换原则的实践过程。
当然,对大量的、更为复杂的理论,不可能完全采取这种简单的方法,但从实际出发、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不变。例如:在讲价值规律时,应让学生到市场上去了解一下价格与供求的关系;讲国际关系,应先叫学生看几份报纸,了解一下国际形势的动态。心理学告诉我们,为了掌握一些复杂的概念,应当采用“直见和词语的正确结合”。词不仅能使直观材料更加鲜明和突出,也可以指引学生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对概念和理论做出规定和解释。现在,国际上不少学者在其著作中论证了这样一个思想:学生在特殊的对象活动的基础上,应当学会在所掌握的知识资料中区分出基本关系来。在政治课教学中,这种基本关系首先应该是具体与抽象、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讲商品的概念,必须区分物品、劳动产品和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讲民主,必须把民主与法制、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相区别;讲国际关系,必须把国际现象与国际阶级斗争联系起来,如此等等。总之,只有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毛泽东选集》,第1卷,267页)。
二、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必须对理论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任何理论都有它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都有其自身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对于理论,如果我们不把它产生的条件以及它自身发展的历史搞清楚,那就难以达到真正的理解。毛泽东说:“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下面,我们通过对一个重要概念的剖析,来说明概念本身所包含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从而正确、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对“民主”的概念,可以分解为如下表式:国家制度一定阶级范围内原则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类别国体政体(权力主体)平等少数服从多数(职能)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议会制资产阶级只限在资产阶级内部实行只在资产阶级内部实行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在广大人民群众内部实行为广大人民利益服务
从上表中,可以明显地看出:
1.作为国家形态的民主,必须同非国家形态的民主相区别,即国家形态的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又必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消亡。
2.民主是一个阶级范畴。民主概念本身所包含的各个要素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1)作为国体,民主是相对于专政而言的;(2)权力主体是民主阶级性最根本的表现,并通过政体的具体形式来体现;(3)原则离不开权力主体,“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只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才有意义。
3.民主就其实质而言,总是属于统治阶级的。(见1991年高考题:“真正的民主意味着把实际的政治、经济权力割让给大众。”——英国罗伯特·费默)民主也只能为占统治地位的那个阶级服务,而绝不会为“大众”服务。(见1995年高考题:“国家,就是运用强制力量为社会谋福利的。”)
4.从民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还可以看出,民主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1)民主是对专制的否定,这是它的历史进步性;(2)资产阶级民主只是极少数统治者的民主,这又是它的历史局限性;(3)社会主义民主是对资产阶级民主的一种“扬弃”,它继承了“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但其权力主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第一次真正享有民主权利,显示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笔者认为,以上没有任何牵强附会的主观臆想,仅是根据民主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对民主概念本身所包含的各个要素进行的具体的分析。但在民主的内涵和外延上,在民主概念的有关理论深度和广度上,这种分析的优点都得到了充分的显示。这种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概念的形成历史的逻辑再现。
三、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最终必须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是为了重现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飞跃,从而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唯物论,克服那种从理论到理论的“唯理论”的教学模式。毛泽东说:“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么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上,更重要的表现在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飞跃上。这一次飞跃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当然,在教学认识活动中,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都是已经过实践检验并进入到所谓科学储备中的知识。但是,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必须实现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让学生对所得结论的真理性进行检验。在国际上,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都一致认为,不论教学是在多么高深的理论水平上实现的,只要学生还没有把他们的知识有机地运用到实践活动中,那他们的知识就必然带有抽象的性质。只有运用,才能达到在认识开始时被分割开来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才能克服知识对象的抽象性与具体性之间的矛盾。
由此可见,教学过程的最根本的关系,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某种结论。因为这种结论只是对学生来讲才属于未知,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已失去了它们在认识价值方面的意义。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研究和解决新的问题。所以,毛泽东特别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必须指出,这里所说的“运用”对学生来讲就是我们常说的“练”。这种“练”不仅仅是课外的作业练习,更主要的是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练习。如我们在讲解民主的概念后,让学生来辨别:“在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上,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有何异同”;在讲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而得出商品总价值W=C+V+M的公式时,让学生来辨析这个总价值的含量中C、V、M的不同内容以及它们的不同组合,即C+V与V+M的不同含义。实践证明,只有把教学过程中这种“练”解决好,才能有助于其他所有“练”(包括考试在内),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益。为此,不少教师提倡教学过程中应采劝有讲有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不断认识论和认识发展阶段论的统一。因此,在教学中,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不是一次性行为,而是以下三个方面有机统一、完整运用的过程,即“实践——认识——实践”、“个别——一般——个别”、“具体——抽象——具体”。这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也是教学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
《政治课应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