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五年高考语文失误评析
1.认真学好用好“两纲”(《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一本”(《语文》课本)“一题”(历年“高考语文试题”)。《教学大纲》规范了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也规范了教学过程,《考试说明》则规范了教学结果。完整理解、执行“两纲”,把教学的每一个具体行为纳入教学的“全过程”中,教与学才有可能获得最大限度的主动权,才可能日益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课本无非是例子”,而且是经过专家学者认真筛选的典型、优秀的例子,是知识和训练的严格有序的例子,不认真研究课本,无休止地开辟“第二战场”,舍本逐末,最不足取。必要的“模拟”,训练应试,必不可少,最好的“模拟题”就是高考试题。研究它,用好它(而不是用来“狂轰溢炸”难为学生)应该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基础知识要积累、要序列化:字、词、语句、语法、修辞(尤其是消极修辞)、逻辑知识、文体、文学、文化常识,优秀的古代诗歌,有生命力的名句、谚语等,要长期积累,及时归纳,帮助学生作到,分则“点”明,合则“序”
清,用则融汇贯通。不肯平时下功夫,想“毕其功于一役”,不切实际,也作不到。
3.提高阅读能力,首要的工作是开阔学生的视野,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中,增长才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问题和表述自己思想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内外政治事件,关注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适当引入相关信息以补充教材的缺漏(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使它不能在这点上作的尽善尽美)。这是从宏观上说。
具体说,阅读中要坚持整体性的原则。对于具体的篇章,不但要求学生对其中重要的语言信息有正确的理解,还要求作全面准确的把握,我们反对把篇章仅做“信息学”式解剖,也反对仅作“文章学”概括。“点”“面”结合,二者互补,不可偏废。
阅读中要加强学生理性活动能力的训练,语文教学、考试会涉及文学、文学鉴赏,当然要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但逻辑思维也很重要。尤其是在语言操作过程中,思考的方式,切入的角度,层面的分割,答问的技巧等方面要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使他们分析有法,表述有序。
在选材难易与阅读训练的关系上要有辩证的认识。一般说来,如果阅读材料比较平实、浅易,训练或试题就应该有一定难度;如果材料专业化倾向较强,文字比较艰深,训练、试题就要平易些。二者互补,使难度保持在某一层次上。教学中不可偏执某一种情况,以免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全方位提高。
4.文言文阅读,要立足于课本,强化课本内容和相关知识。文言文测试取材于课外,但知识必定来自于课内,测试即使重在能力,也不可能超越教学所形成的认知和能力领域,作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这一点,它像外语,同为阅读,现代文作为母语环境下富于现代特点的语言材料,和我们生活密不可分,难易度的弹性就更大些,取材面更广,而前者教学必须严守教材。
5.作文教学,人们谈论的较多。最重要的要让学生了解写作的全过程:材料的摄取和积累——材料的分析和选择——篇章的组织和语言的表达,了解自己写作的薄弱环节;教师则根据三个部分可以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的特点,或单项,或综合,作灵活多样的训练。训练的设计应该深入、细致、持之有恒,让学生在写作激情的推动下去上新台阶。
《一九九五年高考语文失误评析(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