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教学管理论文 >> 正文

我们的德育实效性为何不高?


 ——一位小学校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以及方式、方法的不当,我们的德育往往停留在做表面文章,实效性不高。文中高校长列举的现象恐怕我们都不陌生。遵守纪律究竟为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德育活动效果究竟如何……高校长思索的这些问题其实是值得每一位校长深入反思的,因为,说 到底,学校德育工作是关系到我们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大问题。

  多年来,中小学德育工作一直不断地被加强,同时也不断地被指责,如“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强”、“德育工作实效性差”等等。究竟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长期从事学校德育工作的北京小学副校长高玉丽进行了一系列思索。

  搞好卫生是为了保住流动红旗,守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

  遵守纪律究竟为了什么?

  高校长感慨地说,学校德育离不开抓纪律教育,但纪律教育究竟应当如何抓?怎样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并遵守呢?为什么纪律天天抓、月月抓、年年抓,费尽心思,到头来学生该干什么还干什么,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纪律教育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高校长举了三个例子:

  每当大地苏醒,温煦的阳光洒向校园时,许多学校的大门口,却是这样一番景象:一位臂戴袖章的老师和几名值日生正在“站岗放哨”,每一个走进校门的孩子都要被审视一番,校服是否穿戴整齐,红领巾是否佩戴,是否向老师行礼问好。如果谁没有做到其中的一条,那么他的班级和他的名字就将被公布在学校的大黑板上。于是,穿戴整齐是为了迎检过关,与别人见面打招呼,是为了不被老师记下名字。

  一个孩子与同学打架,碰碎了摆在楼道里的花瓶,闻声而来的老师第一句话准问:“你是哪个班的?”似乎打碎花瓶不是他个人的过失,而是他所在班级的责任。学习是为别人,守纪律是为班集体,甚至犯了错误也应由别人或集体承担。如此这般的教育,在今后的为人处世中,他怎么可能对自己负责?

  “明天有区检查团到学校检查卫生,今天下午各班务必进行大扫除,不留死角,四点半钟学校对各班进行检查,不合格的班撤销卫生流动红旗,广播点名批评。”“各班同学请注意,现在广播重要通知。明天上午有领导到学校考察,请同学们注意遵守纪律,对客人有礼貌,不管在校园的任何地方遇到客人都要行礼问好。如果哪个班同学违反了纪律,给学校抹了黑,我们将在广播里点名批评……”于是,搞好卫生是为了保住流动红旗,守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这无形中使德育增加了急功近利的色彩,这样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无疑是一种误导。

  一次次这样的教育,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了什么?离开了学校的要求,他还会做什么呢?分析以往的德育工作,我们不难发现,学校重视的是班集体的荣誉、各类竞赛中的排名、评比的结果等,却忽略了在日常小事中对学生的帮助和教育,忽略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扣分”是德育吗?用检查、评比、扣分能代替教育吗?

  什么是德育?德育的核心在于“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点滴小事中感受道德规范,是谆谆教诲,循循善诱,靠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德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而兴师动众的检查评比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领悟、体会、反思、践行。这种带有强制性的、以检查评比为主要方式的教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需要,学校德育不应该成为冷冰冰的道德律令的堆积,而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自我内化、自我约束和自律。

  高校长停顿了一下接着分析,孩子的表现其实是学校教育的一面镜子,一个孩子从幼儿园迈进憧憬已久的学校大门,他首先体验到的是学校严厉的戒条——“不准乱说乱动”、“不准追跑打闹”。久而久之,孩子会悟出一个“道理”——在学校里不能违反纪律。这恰恰说明,在学校的好“习惯”是老师“规定”的,并没有深入到孩子的心灵中,所以,一遇“气候”就会“反弹”。

  因此,当一名要求严格的教师出现在他面前时,他会惶惶不安,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当一位不太负责任的教师出现在他面前时,他便会有所松懈,小打小闹一番;当戴着红袖章负责“扣分”的教师出现在他面前时,他会马上停止“不轨”行为。由此我们不难想像,当他来到没有教师管教的大街上,来到没有值日生扣分的公共场所,回到没有严明纪律的家中,他们会怎样发泄他的能量,会怎样享受这难得的“自由”呢?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德育实效性不高。

  在学生看来,道德是空泛的,是可以表态、承诺而可以不去做的。

  轰轰烈烈的活动效果如何?

  高校长接着说,不可否认,近年来,各校都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些做法是华而不实的“花活”,流于简单化、表面化。

  镜头一:少先队代表大会上,一队队孩子齐刷刷地站在操场,主席台上是各方嘉宾。

  “首先请……致辞。”

  “接下来请……致辞。”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讲话。”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主持人是教师,讲话的是各级领导,孩子只不过是陪衬和摆设。

  镜头二:学生乘车来到了某展览馆,老师神情庄重地带孩子们参观“希望工程”展览,老师不厌其烦地在一块块展板前讲解,“某某村孩子为了挣出上学的学费,到地里去挖蝎子,当药材卖,常常被叮得中了毒。”“某某村的孩子为了挣学费,到十几里外的窑厂去背砖,每次背16块,重40公斤,走140米,才三分二厘工钱,他们的背磨破了……”老师讲得声泪俱下,可背着一书包好吃的孩子们却提不起一点精神,他们终于忍不住了,抬起脸问老师:“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吃饭呀?”

  镜

我们的德育实效性为何不高?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9612.html

  • 上一篇范文: 学校文化是什么?
  • 下一篇范文: “标签”不能随意贴

  •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教学管理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