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班主任论文 >> 正文

东西方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主义传统,使东方道德教育表现为追求群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第二,影响道德教育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维方式,使道德教育表现为排他性和竞争性;东方文化的“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 ,使道德教育表现为兼容性和和谐性。第三,影响道德教育的模式选择。西方文化使道德教育往往选择“以学 生为中心”的个体性模式;东方文化使道德教育往往选择“以课堂为中心”的群体性模式。
    三、东西方道德教育的现状
    1.东西方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具有社会制约性和客观规律性。社会制约性使东 西方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有所不同,客观规律性使东西方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又有许多共同之处。
    东西方道德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确定道德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指导思想不同。东方国家主要 强调以“社会为本”即“社会第一”;西方国家则强调以“个人为本”即“个人第一”。东西方道德教育的目 标和内容的共同性,主要反映在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所需要的共同道德规范的条文里,如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 思想,为国家和社会而献身的精神,良好的社会公德和习惯,发展人的个性等。如美国1988年贝内特报告中指 出:毫无疑问,学校应重视培养进取精神和诚实品质,以及正直公平、自尊自律、勤奋守法,让学生养成独立 见解和爱国精神。
    这些目标和内容,东西方国家大同小异。因此,它们的区别主要不是在条文里,而是在实践中。即如果个 人和社会发生矛盾时,东方首先强调社会和集体的利益,而西方则往往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力。如,1994年美 国青年迈克尔·费伊在新加坡因其破坏行为而受到笞刑。判决公布后,美国官方作出了强烈反映,认为这种惩 罚是一种“错误”,并把新加坡描绘成一个不讲人权、残酷无道的东方国家。而新加坡李光耀在接受《今日美 国报》记者采访时却说:“你们认为,或者说你们说我们太独裁,不容许个人的创造性、精神自由和使得美国 成为伟大国家的表达个人观点的自由。现在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并得出结论:这种靠损害社会而过 分尊重个人的做法已经造成了很大的社会混乱,给公众带来痛苦、不安全感和使他们失去安乐感。我们希望出 现这种情况吗?我们说‘不’,我们宁肯要纪律。”[9]
    2.东西方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东西方道德教育的途径都是多渠道的,目前东西方道德教育常用的几种 途径有:(1)设置专门的道德教育科目或宗教课;(2)其他各科教学;(3)社会实践;(4)课外校外活动和宗教活 动。
    东西方道德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东方道德教育的方法深受儒家“教学论”的影响。“因为儒家教 学的内容主要是人论道德,所以他们提出的一些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大多数都可以用到道德教育 上来”。[10]儒家的“教学论”中所提出的“及时施教”、“学思结合”、“启发教学”、“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知行结合”等原则,都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东方国家道德教育影 响深刻。
    西方道德教育的方法,从历史上看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传统方法——“理论教育”模式。即把一些具体 的、相对固定的道德规则和美德灌输给学生,通过训练、榜样、惩罚等方式巩固和强化灌输效果。这种方法是 从赫尔巴特开始,经过斐斯泰洛齐、斯宾塞等人的发展,逐步形成的一种模式。二是现代方法——“自我教育 ”模式。这是由杜威到皮亚杰,再到当代的美国道德教育学家柯尔伯格,他们主张摒弃灌输,重在发展儿童的 自主性和道德能力,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三是革新的方法——“新道 德教育”模式。这种方法吸收了前两种模式之长,既注意了通过开设一定的道德课程向学生传授道德规则,形 成相应的道德认识;又广泛联系社会生活,使儿童在现实道德生活中增强辨析能力,发展自主意识。
    四、东西方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
    1.东西方各国都高度重视道德教育 目前,东西方各国纷纷把道德教育作为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的重要目 标之一,并给予特殊重视。
    中国,199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规定:“用马列主义、毛泽东 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1994年公布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 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5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教育法》、《中学德育大纲》等。
    日本通过改变学校教育组成部分的排列顺序,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即把原来的“智、德、体”的排列顺 序改为“德、智、体”的排列顺序。美国1990年33位大学负责人在《致美国第41届总统的建议书》中指出:“ 重建失落的传统价值和道德行为”,是美国进入下一世纪将面临的五个挑战之一。强调“道德教育可谓教育最 本质的目的”。英国建立“社会道德委员会”和“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等专门机构,进行道德教育的调查研究 工作,并研制学校道德教育计划。瑞典,1978年建立了一个学校道德标准的形成与传授研究小组,研究学校如 何“传递人类关系基本标准”。小组成员由家长、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等组织和国家教委的代表组成。 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就“成年人在培养年轻一代中的责任”展开讨论。
    2.西方道德教育“到东方寻求答案”;东方道德教育向“过去”汲取传统美德 西方国家为什么要到东方 寻求道德教育的答案?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经济发展需要和传统文化的制约。从世界经济发展的 角度来看,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集团化”。九十年代以来国际经济集团如雨后春笋:欧 共体、北美集团、东亚集团、77国集团、南亚区域合作、阿拉伯合作委员会、中美洲共同体、加勒比共同市场 、独联体……。正象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洛吉说,集体主义文化将比个人主义文化占优势。现在的世界正在进入 欧洲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区等联盟性的集体主义时代,这意味着世界正迈入以儒教为基础的东亚集体主义时 代。从传统文化制约角度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对偏重“知”的教育开始反思,对科学知识与道德之间的不平衡 现象极为关切。爱因斯坦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并告诫人们:“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生活 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11]。他 还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这一代人已掌握了释放原子能的能力,但如果价值观念不发生变化,我们就无法 避免灾难。我们在理论上高喊忠于人权、博爱、正义、革命和平等的思想,但实际上又否定了它们。以“个人 主义”文化传统为主体的西方,为了解决社会和道德危机,开始把目光转向以“群体主义”文化传统为主体的 东方。一些西方人士宣称:“如果人类想继续生存,那么他将不得不在时间上退回2500年去领受孔子的智慧” [12]。澳大利亚著名专家李瑞智教授甚至说:“二十一世纪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是儒家文化 圈的世纪”。“儒家文化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文化中心”,“二十一世纪,儒家文化将‘不战而胜’。”[1 3]这些看法自然带有某些过于宣扬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偏颇,但也道出了西方对东方优秀伦理道德的崇 敬与追求。目前东方的道德观和传统美德已经开始向西方渗透。如澳大利亚将亚洲文化纳入课堂教学,教育部 还在设法修改现行教学课程,使之从侧重于欧洲内容改为侧重于亚洲。
    东方道德教育为什么要向“过去”汲取传统美德?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和阿伯迪妮在他们合著的《2000 年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人类越强烈地感到大家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就越需要各种文化具有各自的传统特 点。品尝别国的美味佳肴,穿穿牛仔裤,享受一些相同的娱乐,这些都是值得向往的。但是,如果那种外在的 演变开始侵蚀深层的文化价值观,人们就会回过头来强调他们的特色,这是一种文化的反弹现象。”[14]奈斯 比特从未来学的角度首先回答了这个问题。
    其次,东方道德教育在经过“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的痛苦摸索之后,终于认识了西方并发现了自己 。一些东方人士指出:“西方价值观念并不是一张天衣无缝的网。其中有些是好的,有些是坏的。必须摆脱西 方的角度才能看清楚西方是怎样使自己相对衰落的。”[15]“西方价值观念不适合亚洲”。西方社会中渗透着 个体至上的价值观念,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往往导致个体利益和社会群体利益的不协调。而东方人 有不同于西方的价值观,它鼓励个人与社会和谐地融为一体。目前,亚洲文化意识已经觉醒,出现了非西方的 自我定位。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和日本的石原慎太郎在合著的《亚洲可以说“不”》一书中宣称:亚洲可能 创造史无前例的伟大文化圈。“现在是亚洲创造取代欧美近代文明的新范例的时代。”[16]一些新型思想家正 为这些立场提供一个概念性框架,即“亚洲之道”。亚洲之道的基本原则包括强

东西方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966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班主任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