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班主任论文 >> 正文

东西方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烈的家族观念、尊重权威、决 策者意见一致、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第三,西方发达国家的物质富裕,对东方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物质贫乏之中的人民产生的诱惑力和示范效 应,而造成的高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野蛮消费等各种非理性消费,已成为社会的通病。道德教育在西 方发达国家中复兴,是物质主义走向极端化的必然结果。东方发展中国家开始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中吸 取经验和教训,认识到社会现代化必须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之路;发展精神文明,必须弘扬东方的 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所创造的宝贵财富。它历经时代变迁,人间沧桑,始终活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人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归纳为五个方面,即对待国 家“精忠报国”,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对待社会,以“仁”为本,以 “义”为上,把仁义作为人生处世最高原则;对待他人,“推己及人”,是中华民族处理人我关系的基本准则 ;对待家庭,“孝悌”是家庭生活的道德规范;对待自己,“修身”是个人道德的准则。这些传统美德,不仅 是滋养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而且是东方文明的源泉。因此,东方国家正在回顾过去,从传统文化和美德中汲 取营养;东方传统文化和美德,也是拯救西方年轻一代的灵丹妙药,所以西方的有识之士纷至沓来“到东方寻 求答案”。
    3.道德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综合化,途径和方法的多样化 道德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综合化,是指东方的“社 会本位”与西方的“个人本位”趋向于综合。如冲击欧美的新价值观浪潮被称为“综合主义”,这种新思潮就 是“个体”与“全体”的平衡,是一种重视同社会联系的个人主义,同从七十年代末在德国兴起的社会生态学 群众运动(如绿党)是一脉相承的。重视家庭与调和精神的东亚儒教圈的经济发展,对欧洲人思想方法产生了 影响,使体验过“权威主义”灾难和“个人主义”淫威的欧洲的人,终于在二十世纪末明白了“综合”考虑问 题的道理。
    东方国家的日本,因受美国“个人本位”的影响,1978年,高中教学计划明确规定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是 :要将尊重人的精神贯彻到家庭、学校和其他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去,努力创造个性丰富的文化和发展民主的社 会及国家,进而培养能对和平的国际社会作出贡献的日本人,以形成作为其基石的道德观念。1987年临教审第 四次答询报告中确定了日本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宽广的心胸,强健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 由、自律和公共精神;世界之中的日本人。这一目标强调了对培养人格的尊重。
    道德教育途径的多样化,突出反映在“德目主义”和“全面主义”相结合。德目主义是指,开设独立的道 德科(或称公民科、修身科、宗教科),编制学生应该学习的德目,叫学生理解和熟记;全面主义是指,不开 设独立的道德学科,而通过以社会科为中心的全学科和课外活动,以及“道德实践”、“生活指导”等全部教 育活动进行道德教育。现在的趋势是两者相结合。以全面主义而著称的美国,近些年来中小学也开始增设“公 民学教育课”、“法制课”。从1988年秋季开始,纽约州各中学的毕业班学生都得修习的一门为期一学期的“ 参与行政管理”之类的公民教育课程,其重点在于进行模拟审判等方面的活动;加利福尼亚州的教育委员会则 提出并设立一种融“公民道德”与“民主准则”于一体的公民教育课程——社会学习课,“供幼儿园幼儿及至 12年级学生学习”。1992年,在纽约市,从幼儿园到中学普遍开设了一门“感情知识课”,即创造性地解决矛 盾课,在小学这门课程还包括人际交流、消除愤怒、真诚合作、解决矛盾和防止偏见等内容。有些地区被称为 “培养修养课”,作为卫生保健课的一部分来讲授。
    日本明治维新后学校开设《修身》课,二战后受美国的影响,推行“全面主义教育”的方针,即充分利用 学校教育的一切机会去养成学生的道德品质,以达到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其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是 个核心。1947年,根据《学校教育法》而制定的《学习指导要领》规定设置“社会科”(这不是一个专门进行 道德教育的学科,而是学校总的道德教育活动的内容之一)。1985年,文部省制定了《学习指导大纲道德篇》 ,在中小学设置《道德时间》课(这是就某一道德主题组织有关活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的时间安排)。《 学习指导要领》既规定了小学各门学科知识和技能目标,又规定培养“态度”或“情操”之类的目标,要求达 到知识、技能和道德教育“双丰收”。
    道德教育方法的多样化,突出表现在东西方道德教育方法的相互渗透,古今道德教育方法的相互结合。特 别是当代美国道德教育的方法不断翻新,“理论教育”模式已被“价值澄清”、“道德推理”、“价值分析” 和“社会行动”等模式所代替;东方国家“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方法正在被“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所代替 。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学院)
    注释:
    [1] 桑洪臣:《世界面临社会和道德危机》,《光明日报》1995年3月3日。
    [2] (美)《国际先驱论坛报》1990年6月29日。
    [3] (法)尼古拉·莱博维茨等:《处境不利的一代》,《新观察家》周刊1994年10月5日。
    [4] (德)柯尔德·施尼本:《一群难办的工作对象》,《明镜》周刊1994年9月19日。
    [5] 孔庆榕:《提高民族素质,振兴中华民族》,《中国教育报》1994年11月2日。
    [6] (法)埃米尔·涂尔干:《道德教育论》,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91—399页。
    [7] 梁漱溟:《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梁漱溟教育论文集》开明书店印行。
    [8] 心远:《在碰撞中产生能量——杨振宁教授答问录》,《光明日报》1994年5月7日。
    [9] (美)《新加坡的李光耀说“社会第一,个人第二”》,《今日美国报》1994年9月16日。
    [10] 毛礼锐:《论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德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 89年版第107页。
    [11] 鲍东明:《树立大德育观——南京师大博士生导师鲁洁一席谈》,《中国教育报》1994年11月21日 。
    [12] 汪远平:《世界普遍关注的课题》,《光明日报》1995年1月23日。
    [13] 方江山:《“我坚信儒学的兴旺”——访澳大利亚著名专家李瑞智教授》,《光明日报》1994年10 月7日。
    [14] 转引自瞿林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光明日报》1994年5月12日。
    [15] 《亚洲之道》,香港《亚洲周刊》,1994年3月2日。
    [16] (日)坪内隆彦:《亚洲可以说“不”》,《朝日新闻》1994年11月29日。 《东西方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966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班主任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