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能否透露出更加鲜亮的新世纪的曙光?


。凡是听说上海试题只考了阅读和作文的同仁,一般先是惊愕和赞叹,但看了试题后却是一句深深的遗憾——“噢,基础知识仍在阅读部分考了!”据统计,在三篇现代文所设计的20道题中,考查作家作品及名句的共2题,考查说明方法、复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基础知识的, 共12题,真正考查阅读能力的,仅6题。当然, 在文中考查基础知识较单独考查基础知识为“活”,也是一种小小的进步。另外,先在框架上删去基础知识而在阅读部分再考虑基础知识是否是一种更稳妥的改革?不过,倘若有了一丝迁就、调和对立观点的意思,是不是就会减慢试题改革的速度?

    快了会翻车,慢了会停滞甚至倒退,可别过长时间地陷入两难境地!

    二是对已形成的正确的命题思路表现出自觉不自觉的偏离或动摇。譬如反猜题原则。今年的小作文《开考时刻》是一般学校都练过的(也许练的是期中、期末考试的“开考时刻”),大作文“回声”的材料是不少复习资料抄来抄去的,练过的学校当不会少。1998年的大作文让考生写以反军国主义为内容的某部电影的观后感——如此紧扣时政热点的题目当然具有无可替代的思想教育意义,然而,易被猜中、不难“套”上的头痛问题又如何解决?上海曾经出过很好的作文试题,其中透露出很好的命题思想。小作文如1989年的即席发言(就中学生参加各种竞赛问题),1990年的致某退休教师的欢送辞,1986

年的分析《十五的月亮》(歌词)的一个写作特点等;大作文如《遥望星空》等。

    1999年作文试题使人甚至产生怀疑:这是上海的作文题吗?

            三.深入进行试题改革的关键——进一步解放思想

        1.更加正确地发挥“指挥棒”作用

    多年来,我对“指挥棒”说不持赞同态度。一是因为指导教学还有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高考试题成了“指挥棒”,那大纲是什么?二是高考试题尽管从愿望上说,都是“正导”,从效果看,有些则是“误导”。三是“指挥棒”论很可能助长命题者的盲目自尊和广大教师的盲目崇拜,极不利于学术研究。

    1998年、1999年全国语文试题的变化,使我对“指挥棒”论有了新的认识,或者说,我想对我的观点作些修正。第一,试题体现了教、学、考的规律的部分,不但能及时有效地引导教学,匡正教学的时弊,而且也能对大纲的不断完善和必要的修改提供信息;第二,已公诸于世的试题离开甚至违背教、学、考的规律的部分已经或必将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如师生陷入题海,不读书看报等),今后的试题尽快进行自矫正——在客观上,它将引导教学尽快改掉负面的做法,这也是一种“指挥”;第三,反映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最新且深入的认识,反映最新的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某些中学生可以尚且应该了解的成果,反映面向未来人类和教育及语文教育应该做出何种抉择和反应,反映语文界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科学方法、途径等的最新科研成果等等,教材一般做不到,大纲更做不到,而只有高考试题可以努力做到——这种“做”,不是学术上的故意标新立异,更不是带有政治色彩的紧跟形势,而是体现信息社会及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教育必须具有的敏锐反应和科学思维,是可贵的弃旧图新,是最优选择。1998年、1999年上海题对课外阅读的引导,1998年、1999年全国题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创造力、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的引导,都说明了这一点。

    从以上三点出发,我以为说高考试题是中学语文教学(甚至包括小学语文教学)的指挥棒,也不是不可以。

    应该指出,在更加正确地发挥“指挥棒”作用的问题上,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正确的命题思想、原则、方法必须坚持,不可动摇,不可倒退,不可调和对立的观点——譬如,1999年的全国题比前些年“活”了,但“活”了之后,对于学得死的考生和教得死的教师来说都“难”了,今年,已听到这样的反映:“1999年作文,好学生不会写,得不了高分,平时吊儿啷当的学生倒写得蛮得心应手。”只有坚持“活”,才有出路。二是到最基层实实在在地搞一些调查,及时矫正试题的负面影响。

        2.加大试题框架改革的力度

    造成目前师生陷入题海而不读书、少作文、死记硬背的违背语文学习规律的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考试题的某些误导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譬如,名句和古文化常识不考了,而作家作品还要考。其实,单就背的效果说,与其让学生背作家作品(读了作品,作家一般也就记住了,没读作品,背了作家又有什么意义?),还不如让背名句和古文化常识对阅读和写作更“有用”。1999年不考名句和古文化常识了,作家作品题却增至两道——还是钟情于死记硬背。

    目前的现状要改变,命题人要在基础知识及运用这一块动大手术:内容再精简,范围再缩小;比如词语,是不是应该制定一个以课本为范围的最低词语量表?只有学生觉得他课内的掌握了,才有可能大胆地向课外延伸。

    要摒弃求全的思想。要说该考,教过的都该考,再增加一小时考“读”和“听”的能力,难道还找不出十条八条理由?现在的问题是能不能用“减法”——考试时间压缩为两小时?现代文阅读选一篇?基础知识的题量压缩1/3到1/2?

        3.活跃学术气氛

    这些年,不是在文件上过分地强调,而是在行动上过分地强化了高考试题的政府行为色彩,淡化以至泯灭了它应有的学术色彩。1999年高考前的向社会征求试题的做法,看似“思想解放”和“民主”,其实质仍属欢迎“人民来信”的政府行为。没有一个实质性的学术讨论气氛,教师们、教研人员们没有一个为研讨积蓄底气的潜心读书的环境和氛围,即使每个语文教师拿出一套试题,那水平远在全国试题之下是肯定的。

    只要收集这几十年来关于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论文”加以研究,不难发现,研讨的风气十分淡薄,而每年高考结束后,“歌颂”试题有几大优越性的文章实在不少,指出问题,一般也是某些句子或标点方面的问题。

    不是成心要找问题。试题要发展,必须有不同声音。什么叫开放?命题组的成员在考试后写文章谈谈对某些问题的不同看法,对试题研究,老师们想想自己的教法,都不会是无益的吧!上面盖得很严,下面表态式地歌颂,怎么能够谈得到学术讨论的浓厚气氛呢?

    教师们希望看到较大规模或较长时间的深入基层调查的调查报告,有关报刊能否开辟有关高考语文试题研究的专栏进行争鸣?

        4.改变命题模式

    听专家们说,最后,命题的最高境界和最后阶段,要发展到各高校自己单独招生、自己命题。百花齐放,才可能有较大较快的发展,真不赖。但退而一想,那又何其遥远?

《能否透露出更加鲜亮的新世纪的曙光?(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9718.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