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作文腹稿的三种形式
的语言历史长达几十万年也许百万年,但文字历史仅仅四千年?如果文字表达自己思维的过程与口头表达过程同样容易,为何文字不与语言同时产生?至少也不应落后几十万年。文字表达是否由于太难,从而限制了思维?如果说文字表达难于口头表达,那么究竟难在哪里?为什么自己后来的成功写作每一次都要打腹稿?等等,等等。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9755.html
在排除了很多的答案或因素之后,我们深深感到:文字与思维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脱节,否则上述大多数矛盾现象就难以解释。直到我们最后发现了“文字与思维不同步”现象之后,用了四年时间所打的冗长的第一轮腹稿就结束了。然而,如果用文字把这些零乱无序的问题直叙出来显然是说不清楚的,有必要打第二次腹稿,即把第一轮腹稿的思维顺序颠倒过来,把最后的“结论”摆到最前面,即从“文字与思维不同步”现象谈起,然后把其它因素再逐一“还原”(我们的“还原”工作目前尚不能说完毕,因为文章篇幅的有限使我们略掉了很多问题),从而形成了读者所见之文了。
应该说,采用双重腹稿形式的最光辉的典范应首推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的第一轮腹稿从“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会产生经济危机?”等一系列的“堆积如山的”现象问题开始,在剔除了各种因素之后,最后寻找到了“商品”这一“最根本、最本质的因素”,于是第一轮腹稿结束了。而马克思的第二轮腹稿却把复杂的第一轮腹稿的过程颠倒过来了。他首先从“商品”开始叙述,再将其它各种被剔除的因素逐一“还原”,从而写出了永载史册的巨著——《资本论》。
当然,在一些很长的议论文中,几种腹稿形式也可能结合使用。
总之,不管写作前以何种形式打腹稿,打腹稿本身却属于主动性的思维。中小学生及幼儿虽然在其知识范围内具有“天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他们的思维大多属于被动性的思维,这种思维往往在自然的、无意识的状况下方表现出色,一旦正式动笔写作,思维则表现为停滞(因受到文字与思维不同步的干扰)。因此,如何教会学生们打腹稿,从而使他们的被动性思维转化为主动性思维无疑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略谈作文腹稿的三种形式(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