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200位郊区农民
调查背景 他们就住在城市的边缘,在不断接触城市里的新鲜事物、新颖观念时,他们的内心有没有潜移默化式的改变? 当城里的老年公寓越来越“门庭若市”的时候,农村里的老人们,是否依旧守着已经长大的孙辈,保持着“养儿防老”的传统习俗? 城里人有各种各样的保险,知道定期体检,懂得对症下药,而观念更新相对缓慢的农村居民们,是否懂得让自己生活得更有保障? 南师大社会发展学院的十余名学生和本报社会新闻部调查中心合作,调查了我市栖霞区龙潭、尧化门,浦口区杨庄等地的200名村民。 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如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92%反对“儿子是自己的,女儿是人家的” 接受本次调查的村民中,有14%的人没上过学,小学、初中文化者各占30%,高中文化者占19%,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而跟城市居民相比,他们的经济条件则不算太差。其中,家庭年收入在8000到1万元之间的占到18%,1.1万—1.4万元之间的占30%,1.4万—2万元之间的占21%,有20%的农村家庭年收入超过了2万元。 91%的调查对象不再相信“多子多福”,92%反对“儿子是自己的,女儿是人家的”这个观点,92%的人决定依靠子女养老,53%的人认为“我把子女拉扯大,子女就必须养我老,不用参加社会养老保险”,高达97%的人认为“去养老院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95%的人认为“医疗费太贵” 社情调查 接受调查的农村居民中,有92%的人认为定期体检完全没有必要。46%的人患病后选择“自己买点药吃,最多去个体医生那里看看”。95%的人认为“医疗费太贵”。80%的人表示,只有患重病才会去城里医院看看。 有54%的人参加了村里的合作医疗,有66%的人不记得最近一次体检是在什么时候。有84%的调查对象反映,自己村上有私人行医的医疗点,而多数人对这些医疗点的治疗质量不满意。 C.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者仅占17% 城市居民退休后有退休金,农村居民一旦年老,无法继续劳动后,以往只有靠子女或者自己的积蓄过日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就是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一项政策,却有59%的人根本不知道。在知道农村社保的人里,只有26%的人清楚办理机构是农村社保所,65%的人不知道在哪里办。 只有17%的人参加了农村社保,没有参加的人中,仍有55%者不打算参加。一位55岁的男性在问卷里写道:“不把钱留给子女,而是给自己买保险,会遭人议论的。” 参加商业保险的农民略多,达到21%。47%的农民认为即使投保,每年的保费也应该不超过240元/年。49%的农民认为农村社保在自己村里的实施情况较差。 访谈实录 顾传海(浦口区杨庄村村民):我今年48岁,除了在家务农种菜外,还开了家粮油铺,做点小生意,目前家庭年收入将近两万元。城里人退休后有退休金,而我们老了以后,只有靠自己的积蓄生活。所以我家收入除了日常生活以及供孩子读书外,其余的大多数存进了银行。农村人挣钱不容易,又没有单位给我们报销医疗费,所以家里人生病多数是买点药吃了就算了。 黎明(平安保险公司行销主任):我们公司曾经对南京地区一些乡镇进行过走访,发现目前农村老人有67%的都和子女分开居住了,他们如何养老越来越显得重要。在我手上办理的商业人寿保险中,农民的参保人数不到城市居民的十分之一。而即使是在参保的人中,多数人缴纳的保费都在一年千元以下。撰文:于洁尘
《走近200位郊区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