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社会热点分析
2005年高考文综(政治)重点热点专题
专题一:2005年 一号文件,更多实惠政策倾向"三农"
专题背景解读:
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给农民惊喜,国家财政越来越多投向农村;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状况有积极变化;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大环境正在发生着三个深刻变化: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的到来。
中国将在规划制订、体制改革、工作部署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把农村的发展全面纳入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
中国将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下大力气建立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下大力气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下大力气建立城乡经济社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
"三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是中国发展的难中之难。"三农"难题是否成功破解,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更是9亿农村人口的殷切期盼。
解决"三农"离不开新思路,从十六大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到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工业反哺农业的论述可以看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日益明晰,既注重于解决当前"三农"的突出矛盾,也着眼于中长期的总体布局。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并且在涉及"三农"深层问题上也有不少创举和突破;2005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并作出了若干政策安排。尤其重要的是,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把政绩建立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添砖加瓦"的理念上,真正把"三农"置于执政为民的中心位置。
在2004年初步扭转粮食生产持续下滑局面、打破农民收入增长持续低迷状态的基础上,2005年中央又把创造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必要条件和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和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这种长短结合、步步为营的推进思路,已开始为突破"三农"困局打开了缺口。
例:(1)2004年农业发展呈现三大变化是:农民种粮积极性高,人均现金收入增长,经济结构趋于优化。
材料一:2004年上半年我国农村常住户在外务工劳动力800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4.8%,农村劳动力比重约18.4%。
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目前我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已达9.4万个,带动7200多万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0.5%,平均每年每户农民从中增收1000元。
农业部将在未来3-5年内,扶持500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重点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开展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建立5000个与龙头企业配套的、符合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的标准化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国家环保总局命名"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名单公布,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等全国24个镇和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名列其中。
2004年全国乡镇建设发展迅速,既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也促进了全国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高考复习方向和方法提示:
"三农"问题既可以由政治学科来进行单科综合分析,也可以运用有关的历史、地理和政治进行多角度和深层次的剖析。在高考试题中,这是一个常考常新的传统问题。
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对于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具体例子及分析将是2005年高考复习的重点和热点。注意,"三农"问题是历年高考的必考点,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是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专题二:建设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新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专题背景解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兴国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包括:
(1)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创造活力。
(2)正确分析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构建社会安全稳定网。
(3)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系创新。
(4)建立和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5)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贯彻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