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使用要有创造性
——两节“图形的变化”课引发的思考
近日,听了两节针对同一教材(湖北省省编《信息技术》教材)的《图形的变化》课,在Windows“画图”中将图形翻转/旋转、拉伸/扭曲是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执教的两位教师分别从不同的教学理念出发,对教材进行了不同的处理,教学效果截然不同。由此,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实录
第一位教师先打开“小帆船”画图文件,将“小帆船”图形复制、粘贴出4个,分别水平、垂直翻转及90度旋转,学生“依葫芦画瓢”;教师再打开“蝴蝶”画图文件,将“蝴蝶”图形复制、粘贴出4个,依次水平扭曲、放大1倍等,学生模仿;教师示范作业(两幅画),学生完成,以教师为主对作品进行评价。学生练习时,教师要求“越像教材越好”。
第二位教师先打开“练习”画图文件,里面分别整齐排列着4个一模一样的“小帆船”、“蝴蝶”和“美猴王”。接着,教师开始“变魔术”,演示“小帆船”的水平翻转等各种变化,并挑战性地问学生“你会变吗”,激励学生打开“练习”画图文件,探究“小帆船”的其他魔术变法。“蝴蝶”如何“长大”或“缩小”、“美猴王”怎样大耍“醉拳”……学生们在问题的引导下认真地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的快乐,感悟电脑绘画的快捷与神奇,操作技能不断提高。
然后,教师请学生打开“作业”画图文件,里面有太阳、蝴蝶、树、美猴王和绿茵茵的草地等素材,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对素材进行组合,创作作品。学生练习时,教师要求“越创新越好”。
学生展示作品以后,教师组织学生自己品评。其中,一位学生将太阳画成美丽的少女,另一位学生则画成丑陋的巫婆,并且都认为自己的作品有创意,看不起对方。争起来没完没了,话也越说越尖刻。面对突然出现的“小插曲”,教师没有乱了方寸,而是敏锐地抓住矛盾“做足文章”:首先,充分肯定两位学生的创意,使他们冷静下来;然后,组织全体同学讨论哪个创意更好。临了,教师幽默地说:孙悟空恐怕也不乐意和丑巫婆在一起,要知道,它可是“美猴王”啊!学生会心地笑了。讨论顺势引向深入:如何评价作品、如何面对别人的评价……两位学生一脸惭愧,真诚地向对方道歉,全班响起热烈掌声。随后的作品评价出现评者中肯、听者欣然的良好局面。
对比
第一位教师秉承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就是准确无误地传授教材内容的过程,全部教学活动围绕教材,不折不扣地让学生完成教材的内容。当然,教师对教材也进行了创造性处理,比如为了更直观地感受图形变化的效果,要求学生将图形先复制、粘贴几个,再一一进行变化。但总的来说,教师的出发点还是忠于和服务于教材的。对于不属于本课教学内容的“图形的选取”的正确操作方法,教师强调得不够,结果,不少学生在复制和粘贴图形上花费了较多时间,相反,对于“图形的变化”这一本课的教学重点却没有多少时间学习,最后草草完成了课堂作业。课堂上,教师眼中只有教材,没有学生,学生完全被教师和教材牵着走。先讲后练,使学生学习时少走或不走弯路,应该是一条捷径,但漠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忽视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结果,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底下窃窃私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位教师“眼中有学生”,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灵活处理。除教材上有的“小帆船”和“蝴蝶”图形外,创造性地增加了学生喜爱的“美猴王”图形,放手让学生探究和创造,尽情地变换自己喜欢的“美猴王”形象。课堂上,学生唱主角,教师则“沉”入学生中间,互相讨论,平等对话,一起探究。教师一方面勉励学生面对失败不气馁,冷静地理清思路后再尝试,培养、优化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思维品质,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必要时给予帮助,针对性地请“成功”的学生上来演示,鼓励“能者为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不服输的精神。学生学习兴致盎然,涌现出不少很有创意的作品。
美中不足的是,因为有的素材未着色,少数学生精心于着色,花费了过多时间,导致无法按时完成作品。也许,教师未着色的初衷是担心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但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自己想当然,结果留下遗憾。这也从反面说明“眼中有学生”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上是多么重要。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第二位教师从课堂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师生共建“如何正确评价作品”课程资源,既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又让学生明白了哪些是美的创造,哪些创造是怪诞的;如何“对事不对人”客观评价作品,怎样“虚怀若谷”接受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在促进学生主动求知与实践参与的同时,加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思考
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教师的角色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管理者及研究者”。这在给教师提出全新的挑战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全面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紧紧抓住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的,不应为创造而创造、刻意更改教材内容,要做到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遵循“从知识到技能、从技能到知识”的认知规律:自学→掌握知识;动手→培养技能;应用→将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并互相转化。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知识,发现知识,形成技能。毕竟,未经“必然王国的跋涉与历练”,哪有“自由王国的驰骋与翱翔”?
◆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选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有趣的学习任务,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发现”需要和创造的“成就感”,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特体验,放手让学生学,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不能局限于一节课,局限于一时,必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更高、更长远的眼光来处理教材,实现课程的拓展延伸。
《教材的使用要有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