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中后进生问题初探
以上这些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加以克服的。
形成后进生的主观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
1、职中学生思想、学业素质偏低、追求狭隘、理想浅近、人生标准较低。故而自我要求不严,感情放松,学习松弛,把物质和生理上的刺激作为主要追求,这样就易于产生各种不道德的行为。 2、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以错为对,而造成一错再错。例子如:把“友谊”理解为“讲义气”,又为“哥儿们义气”而去打群架等。 3、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时期,他们貌似大人,内心却很幼稚。生理与心理发展很不平衡,常使他们易于动感情,行为冲动;易于受坏人教唆和“朋友”引诱;在黄色出版物的刺激下不能控制自己而产生坏念头;在打击和挫折面前易于失望和消沉等。 由于以上内因的存在,加上各种不良的外部影响,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逐步的潜移默化,就容易使学生退步为后进生。
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转换时期,在学校教育与现实之间,新旧体制之间、新老观念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职中学生由于识别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面对复杂纷呈的社会现象和各种思潮往往不能自持,不少人随风倒,有的甚至把那些消极和腐败的东西当作正确的目标去追求。同时由于社会上分配不公、不正之风的存在,在用人问题上尚未做到公平竞争,择劣汰优现象时有发生。职中学生对此十分敏感,失落感随即产生,“读书无用”论重又抬头,不少后进生便由此产生。
三、后进生的教育 对后进生,人们不仅要看到他们品德、学业双差的客观事实,更要看到他们本质中含有的进步因素。要坚信,使后进生转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为此,教师和学校要努力消除可能导致后进生产生的各种消极因素,同时花大力气做好已形成的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之转化为好学生。对此,我认为一般对普通中学后进生适用的教育原则,对职中后进生也是适用的。如:要热爱后进生,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情通则理达;要了解后进生,努力达到“知人知心”的程度,才能准确而及时地长其善、救其失;教育后进生还要注意把握契机,适时“点化”促其转变;还要贯彻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组合的原则,前者可利用集体活动的吸引力和正确舆论的引导作用使后进同学脱离落后诱因,在班级集体中重新找准自己的座标,后者则有利于因人制宜,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转化后进生还要坚持“三结合”综合治理......等等。
但是,职教工作者在教育帮助职中后进生的过程中除了注意掌握以上原则外,还应该更加重视职业中学的特点,努力探索那些有别于一般规律的原则。笔者以为有这样几点,提出来以便研讨。
1、转变后进生要从培养敬业精神着手。职中学生虽说是职业已经基本定向,但在他们头脑中职业形象和对专业的了解仍然是很模糊的。学校应充分利用他们向往走向工作岗位的心理,在各类走出去、请进来的社会活动和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中,运用和所学专业知识的价值,让他们懂得学好专业技能,并通过自己将来的出色工作,定能使自己为社会作出贡献,从而获得人们的尊敬,使之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此基础上,注意引导他们分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学业成绩,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巨大差距。积极而热情地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通过持之以恒的帮教工作,使他们能按照职业的需要来规范自己的行动,逐步转化为具有敬业精神的符合培养目标的新一代技术工人。
2、要充分利用典型人物的教育作用。职中学生有较强的模仿性,尤其是对其敬佩的人。因此,要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对口的社会调查,搜集典型事例,用各条战线上出现的英雄人物来启发、疏导学生。在下厂实习时更要注意选择技术好、责任心强的工人作后进生的指导老师,让师傅的良好道德风貌,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逐渐形成具体的职业榜样形象,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3、要坚持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由于职业教育的社会性,职中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多,要想避开社会上的落后现象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宣传正面人物的同时,还要注意组织好对消极现象进行摆事实、讲道理的分析、认识活动。引导学生明是非、辨利憋,从中吸取教训,增强免疫能力。职中后进生的道德判断往往具有矛盾着的两面性,他们既表现出在一些问题上是非不明、荣辱不分的消极一面,但在对待职业道德、行业行为上却往往具有是非观念积极的一面。因此多利用下厂实践中碰到的事例来进行分析,更容易使他们认清什么是光荣的榜样,什么是卑贱的行为。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和集体舆论的影响,后进生也会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增强对社会消极影响的抵抗力。
4、转化后进生要注意扬长避短、因材施教。职中后进生的个性特点、能力和爱好各
《职中后进生问题初探(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