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90学时培训心得
小学科学90学时培训心得
昆阳五小 宋小玲
这次小学科学90学时集中培训,学员的热情如平阳盛夏的天气般热情高涨,到座率极高,课上探讨激烈,学习态度认真。作为小学科学的门外汉,能参加这次培训,感到非常荣幸,许多意外的受益让我“爱上”了这门学科,以下是我参加集中培训时的点滴收获:
一、小学科学老师要会解读本学科
我所讲的解读不仅指解读《科学》这门学科教材,还要会解读学生,解读教学环境。
周琼莉老师在讲座中讲到,“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一位小学科学老师如果连《科学》这门学科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达成什么目标,课的重难点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就根本谈不上“授业”,更谈不上“传道”,“解惑”自然更难。这就好比你要做一桌菜给家人吃,你都不知道这些菜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有没有营养,就一股脑儿大杂烩全端上去,这样的一桌菜吃起来可想而知。
解读了教材还要解读学生,施昌魏老师在讲座中讲到,科学老师课前去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掌握情况非常重要。科学老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水平,那“授”起“业”来是相当痛苦的,这边老师百思不得其解:“我讲得那么明白了,你们为什么还不明白?”那边学生也是一脸无孤:“老师呀,我们很努力去学了,我们脑子里想的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本次培训中学员看了两次的短片《鱼就是鱼》中的哲理,学生的固有知识是非常顽固的,要想重新让他们构建正确的科学概念,教师必须知己知彼,你才能将“鱼”和“渔”同时授给学生,否则你就成了那位“郁闷的渔夫”了。
其次科学老师还要会解读教学环境。雷善毕老师在讲座中讲到的养蚕和种凤仙花的例子让我有很大感触。在城里让学生种凤仙花得让学生准备花盆等材料,而农村的孩子,你可以直接让他们把种子撒在房前屋后,自然生长。因此,老师要随环境而善变,调整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策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二、上一堂好课很难
学习了几天,我感触最深的是科学课难上,上一堂好的科学课难上加难。一些学科,教师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有时可以一支粉笔一本书应付一节课,而科学老师不行。在第一天学习时,应小敏老师和学员做了一个互动活动,各组讨论“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大家达成的共识聚焦最多的是一个“趣”字。科学课堂的“趣”要利用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要像雷善毕老师讲的那样随时、随地、随人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资源,有时为了达到一个效果,教师必须自己动手制作教具。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趣”的药引子,才能达到科学课有效的疗效,才能教给学生最有用的东西,带领学生一起发现最有价值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可见,上好一堂科学课有多难,当好一名科学老师有多难。因为你不仅要学富五车,而且你必须得是一位能工巧匠。
三、要学会反思
“教育是由若干现象组成的,现象背后就是规律”,李镇西校长经常要求他的老师每天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每天观察一个教育现象,认真思考,探索每一个教育现象背后隐含的本质性的内容。他说,如果你一直这样做,就会诞生一位新的教育家。之所以李镇西校长能成为一名教育家,是因为他做到了。我们没有做到,所以我们成不了教育家。但我们可以做一位有思考的教师。科学老师要有科学家的钻研精神,在教学上要有“吾日三省而自身”的韧劲,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思考知识点的传授、思考学生的掌握情况、思考授课的效果。不是每位教师都可以成为教育家,但每位教师都可以不断地进步,只要你会思考,会反省,会改变。会思考还得会把思考的东西写下来。黄德钦老师在讲座中为我们如何写作指点了迷津。但是在我们学会思考,学会写作技巧前,必须要有高深的理论知识来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一位老师要学会阅读,阅读教育经典,阅读名著。教师应该保持视野的开阔,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要用一生时间来备课”。如何让教师边教学边思考,践行终身学习呢?唯有读书。阅读是让生命增值的唯一途径,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永葆一方心灵净土、远离尘嚣,洗净铅华的一丝春雨,一缕晨曦。
集中培训只短短几天,但热情却如盛夏的炎日,将一直持续。我不是科学专职老师,但显然已经“迷”上了科学这门课,“迷”上了“科学老师”这个角色。同时,在本次培训中,也深感自己在科学专业知识方面完全是“山中竹笋——腹中空”。要想胜任科学教师这个角色,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大量地专业知识。其次要去实践,多听优秀的课,吸收他山之石的精华,多开课,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效果,尽快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将是“关公开刀铺→货真价实”的一位科学老师。 《小学科学90学时培训心得》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0124.html
昆阳五小 宋小玲
这次小学科学90学时集中培训,学员的热情如平阳盛夏的天气般热情高涨,到座率极高,课上探讨激烈,学习态度认真。作为小学科学的门外汉,能参加这次培训,感到非常荣幸,许多意外的受益让我“爱上”了这门学科,以下是我参加集中培训时的点滴收获:
一、小学科学老师要会解读本学科
我所讲的解读不仅指解读《科学》这门学科教材,还要会解读学生,解读教学环境。
周琼莉老师在讲座中讲到,“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一位小学科学老师如果连《科学》这门学科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达成什么目标,课的重难点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就根本谈不上“授业”,更谈不上“传道”,“解惑”自然更难。这就好比你要做一桌菜给家人吃,你都不知道这些菜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有没有营养,就一股脑儿大杂烩全端上去,这样的一桌菜吃起来可想而知。
解读了教材还要解读学生,施昌魏老师在讲座中讲到,科学老师课前去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掌握情况非常重要。科学老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水平,那“授”起“业”来是相当痛苦的,这边老师百思不得其解:“我讲得那么明白了,你们为什么还不明白?”那边学生也是一脸无孤:“老师呀,我们很努力去学了,我们脑子里想的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本次培训中学员看了两次的短片《鱼就是鱼》中的哲理,学生的固有知识是非常顽固的,要想重新让他们构建正确的科学概念,教师必须知己知彼,你才能将“鱼”和“渔”同时授给学生,否则你就成了那位“郁闷的渔夫”了。
其次科学老师还要会解读教学环境。雷善毕老师在讲座中讲到的养蚕和种凤仙花的例子让我有很大感触。在城里让学生种凤仙花得让学生准备花盆等材料,而农村的孩子,你可以直接让他们把种子撒在房前屋后,自然生长。因此,老师要随环境而善变,调整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策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二、上一堂好课很难
学习了几天,我感触最深的是科学课难上,上一堂好的科学课难上加难。一些学科,教师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有时可以一支粉笔一本书应付一节课,而科学老师不行。在第一天学习时,应小敏老师和学员做了一个互动活动,各组讨论“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大家达成的共识聚焦最多的是一个“趣”字。科学课堂的“趣”要利用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要像雷善毕老师讲的那样随时、随地、随人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资源,有时为了达到一个效果,教师必须自己动手制作教具。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趣”的药引子,才能达到科学课有效的疗效,才能教给学生最有用的东西,带领学生一起发现最有价值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可见,上好一堂科学课有多难,当好一名科学老师有多难。因为你不仅要学富五车,而且你必须得是一位能工巧匠。
三、要学会反思
“教育是由若干现象组成的,现象背后就是规律”,李镇西校长经常要求他的老师每天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每天观察一个教育现象,认真思考,探索每一个教育现象背后隐含的本质性的内容。他说,如果你一直这样做,就会诞生一位新的教育家。之所以李镇西校长能成为一名教育家,是因为他做到了。我们没有做到,所以我们成不了教育家。但我们可以做一位有思考的教师。科学老师要有科学家的钻研精神,在教学上要有“吾日三省而自身”的韧劲,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思考知识点的传授、思考学生的掌握情况、思考授课的效果。不是每位教师都可以成为教育家,但每位教师都可以不断地进步,只要你会思考,会反省,会改变。会思考还得会把思考的东西写下来。黄德钦老师在讲座中为我们如何写作指点了迷津。但是在我们学会思考,学会写作技巧前,必须要有高深的理论知识来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一位老师要学会阅读,阅读教育经典,阅读名著。教师应该保持视野的开阔,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要用一生时间来备课”。如何让教师边教学边思考,践行终身学习呢?唯有读书。阅读是让生命增值的唯一途径,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永葆一方心灵净土、远离尘嚣,洗净铅华的一丝春雨,一缕晨曦。
集中培训只短短几天,但热情却如盛夏的炎日,将一直持续。我不是科学专职老师,但显然已经“迷”上了科学这门课,“迷”上了“科学老师”这个角色。同时,在本次培训中,也深感自己在科学专业知识方面完全是“山中竹笋——腹中空”。要想胜任科学教师这个角色,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大量地专业知识。其次要去实践,多听优秀的课,吸收他山之石的精华,多开课,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效果,尽快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将是“关公开刀铺→货真价实”的一位科学老师。 《小学科学90学时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