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德育创新的突破口
自《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发以来,上海各界纷纷行动,通过深入研讨、出台政策等多种方式,把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提到“战略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希望工程、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的高度。
专家们指出,学校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肩负重担,责任重大。当务之急是抓住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关键,重点突破,分兵突围,扎实推进。
核心:推进理想信念教育
上海市科教党委书记李宣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如何确保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而不是成为充满自私思想、一心谋取个人利益的拜金主义者,这是战略性、原则性、方向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重点突出两点:“魂”和“根”。
李宣海所指的“魂”就是要突出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牢牢把握知识为谁所用、为谁服务的问题。德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这是夯实基础的工作,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紧紧抓住不动摇。而“根”就是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并始终贯穿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离开爱国主义这个“根”,任何精神都不能凝聚全民族的思想,都不可能成为我国56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对此,上海将进一步通过组织开展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核心的系列活动,提高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使其成为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传承者,成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的实践者。
突破口:切实减轻课业负担
课业负担表面看似乎是智育问题,却折射出教育失位的深层弊端。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仅摧残着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而且破坏着他们的心理和情感。因此,课业负担减不下来,素质教育很难搞上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也就无从谈起,无法真正得到落实。
上海市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认为,长期以来,我们步入了注重“育分”、忽视“育人”的误区,盲目地追求分数,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这种以“育分”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导致部分学生呈现出知识不少而能力不强、分数很高而创新精神不够、课业成绩好而思想道德素质有缺陷的现象,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升学考试制度,改变单纯以分取人的招生制度势在必行。
“要千方百计地把负担降下来”,李宣海这句话表达了政府部门“减负”的决心和力度。其实,负担过重与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有关,与家长望子成龙的过高期望有关,还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和分布不均衡有关。李宣海说,减轻学生负担,既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减下来的是死记硬背的东西,如降低教材、课程和考试的难度,严格限制和规范课外作业,严禁在课余时间和假期举行整班补课等。加上去的是有助于提高能力和素质的内容,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科技进步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增加更多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有益于心智发展的课外活动,确保学生的农村劳动、军政训练、社会考察、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等时间不随意受到侵占。
关键: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心,生命的主宰,人格的凝聚,指挥着思想言行。心,虽仅方寸之地,但装载着什么,却关系到人格的完善与残缺、品德的高尚与低下。对教师而言,心要装国运、装教育、装学生、装责任、装追求。”这是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在座谈会上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发言。
教师,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该如何定位?有关专家认为,教师既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传播者,更是高尚思想品德的身体力行者;既要以言传道,更要以行垂范,言传身教。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德培育品德、以素质造就素质,这才是德育的应有之义。
有效提高教师素质是德育突围的关键。李宣海认为,首先要切实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师德建设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教师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其次,要营造全员育人的工作合力和氛围,使所有的课程、所有的教学环节、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要承担育人之责;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担任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并形成育人激励表彰的机制;同时,应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寻找德育创新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