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做“大”—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刍议
一责一薪”,达不到考核标准的必须离岗、去薪,打破“平均主义”,培养教职工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同时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努力实现学校、企业技术专业人员的交流和合理流动。
3、积极实施政务公开制,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氛围。公开的要不仅是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更要公开的是学校发展目标决议及财务和岗位量化考核结果,公开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必须定期召开学校教职工大会,倾听群众的各项建议,并公开最终的处理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促使良好的校风的形成,群策群力,为学校的大发展创建良好的管理环境。
4、推动网络办公自动化建设,促进学校管理的物质文化建设。高效的管理离不开高效的工作方法,而先进的生产工具是工作效率提高的物质基础。在当今科技信息化时代,实时的信息获取和交流已成为可能,只有先进的工作环境才能为高效的工作方法提供前提,使高效的管理成为现实,这样才能使学校在新的历史环境下飞速发展具备良好的竞争条件和意识超前性。
三、深化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客观形势和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短,基础弱,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重视不够,这种状况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所以,职业学校无论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和教材体系、专业设置、教学手段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职业教育评估体系等方面都应有所改革,不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突出能力为本位,保证鲜明的专业特点和专业质量。
1、探索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应体现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目前,许多职业学校都已由传统的学科型教学转变为新型的实践型教学,突出能力为本位,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达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职教培养目标。目前有些学校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美国的社区模式,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来开发课程,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系统地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江苏省近年探索把学习、研究、生产结合为一体的“一体化模式”,生产和教学相结合 “产教结合模式”,教学、生产、市场经营相结合的“产、教、贸”结合等模式,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2、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是职教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学校应按普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梯层”的课程结构模式,建立以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三结合”的课程结构模式,以便夯实基础,精通专业,强化实践。另外,为了进一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实践性,也可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特别是适应学分制的课程模式和综合化课程模式的探索和实验。如:可设置学科型与综合型相结合模式,将基础学科(语、数、外等)作为基础,其余课程均为综合型。综合课程(校本课程)即根据职校学生的个性特长,以及市场就业适应性等,对有关学科给予剪裁、组织,把紧密相联的知识、技术汇合为一门科目使之彼起联系,拓展原各有关学科的内容,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教材改革要缩短知识积累的进程,体现教育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突出能力的培养。国家在“十五”期间要全面完成《行动计划》提出的“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开发反映职业学校特色和要求的文化基础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课程教材。”
3、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是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工作。学校设置专业要根据社会需求、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文化、新兴产业的发展等因素进行社会市场调研,科学论证,及时调整,使专业设置科学合理,具有市场前瞻性,缩小职校培养周期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并加强专业现代化建设,要形成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以重点骨干专业现代化建设来带动其他相关专业发展,努力提高专业教育资源利用率和整体效益。当然,在专业设置时,应尽量建立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职业群的概括建立宽口径专业。如德国“双元制”专业教育中只有约350个专业,都覆盖了全德两万多个社会职业中的一万多个。
4、改革教学方法,加速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要围绕职业学校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的差异,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学生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为重心,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媒体,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要改变“重教法,轻学法”、“重讲授,轻操作”、“重知识,轻实践”、“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力”的倾向,在理论上重视系统和综合,把代表职教特色的“专业技能教学”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重中之重,最终落脚在操作性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在教学组织上要由“班级固定教室、集体授议”向“课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仅仅是组织者和协调人,要体现“在课堂上流汗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随着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将会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作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可以突破诸如学时、课程、专业以及年级的限制,可以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等。所以,学校应不断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用于教学,积极发展电化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辅助教学。
5、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学生个体差异、个性发展和对教育选择的需 《做“强”做“大”—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刍议(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0199.html
3、积极实施政务公开制,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氛围。公开的要不仅是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更要公开的是学校发展目标决议及财务和岗位量化考核结果,公开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必须定期召开学校教职工大会,倾听群众的各项建议,并公开最终的处理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促使良好的校风的形成,群策群力,为学校的大发展创建良好的管理环境。
4、推动网络办公自动化建设,促进学校管理的物质文化建设。高效的管理离不开高效的工作方法,而先进的生产工具是工作效率提高的物质基础。在当今科技信息化时代,实时的信息获取和交流已成为可能,只有先进的工作环境才能为高效的工作方法提供前提,使高效的管理成为现实,这样才能使学校在新的历史环境下飞速发展具备良好的竞争条件和意识超前性。
三、深化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客观形势和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短,基础弱,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重视不够,这种状况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所以,职业学校无论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和教材体系、专业设置、教学手段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职业教育评估体系等方面都应有所改革,不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突出能力为本位,保证鲜明的专业特点和专业质量。
1、探索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应体现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目前,许多职业学校都已由传统的学科型教学转变为新型的实践型教学,突出能力为本位,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达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职教培养目标。目前有些学校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美国的社区模式,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来开发课程,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系统地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江苏省近年探索把学习、研究、生产结合为一体的“一体化模式”,生产和教学相结合 “产教结合模式”,教学、生产、市场经营相结合的“产、教、贸”结合等模式,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2、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是职教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学校应按普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梯层”的课程结构模式,建立以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三结合”的课程结构模式,以便夯实基础,精通专业,强化实践。另外,为了进一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实践性,也可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特别是适应学分制的课程模式和综合化课程模式的探索和实验。如:可设置学科型与综合型相结合模式,将基础学科(语、数、外等)作为基础,其余课程均为综合型。综合课程(校本课程)即根据职校学生的个性特长,以及市场就业适应性等,对有关学科给予剪裁、组织,把紧密相联的知识、技术汇合为一门科目使之彼起联系,拓展原各有关学科的内容,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教材改革要缩短知识积累的进程,体现教育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突出能力的培养。国家在“十五”期间要全面完成《行动计划》提出的“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开发反映职业学校特色和要求的文化基础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课程教材。”
3、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是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工作。学校设置专业要根据社会需求、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文化、新兴产业的发展等因素进行社会市场调研,科学论证,及时调整,使专业设置科学合理,具有市场前瞻性,缩小职校培养周期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并加强专业现代化建设,要形成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以重点骨干专业现代化建设来带动其他相关专业发展,努力提高专业教育资源利用率和整体效益。当然,在专业设置时,应尽量建立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职业群的概括建立宽口径专业。如德国“双元制”专业教育中只有约350个专业,都覆盖了全德两万多个社会职业中的一万多个。
4、改革教学方法,加速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要围绕职业学校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的差异,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学生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为重心,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媒体,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要改变“重教法,轻学法”、“重讲授,轻操作”、“重知识,轻实践”、“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力”的倾向,在理论上重视系统和综合,把代表职教特色的“专业技能教学”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重中之重,最终落脚在操作性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在教学组织上要由“班级固定教室、集体授议”向“课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仅仅是组织者和协调人,要体现“在课堂上流汗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随着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将会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作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可以突破诸如学时、课程、专业以及年级的限制,可以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等。所以,学校应不断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用于教学,积极发展电化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辅助教学。
5、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学生个体差异、个性发展和对教育选择的需 《做“强”做“大”—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刍议(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