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做“大”—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刍议
朱镕基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像重视普通教育那样重视职业教育。”这对目前我国处于发展困境中职业教育无疑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十五”期间,发展依然是我国职教事业的主题,但在强调发展时,各地普遍注重办学规模的扩大,但都忽视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可以说,职业教育规模变“大”了,但却没有做“强”。加入WTO后,我国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需要更多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适应知识社会需要的职业劳动者。所以说,如果不重视职业教育,将无法实现中国经济的真正腾飞。因而我们必须要将职业学校做“强”做“大”,只有做“强”了,才能真正做“大”,才能真正适应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一、对职业教育进行再认识,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念。
1、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所有国家发展日程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不应该仅由“需求驱动”,也应该由“发展需要”驱动。职业教育已经由正规学校教育转化为职前教育、就业培训和在职培训紧密结合的一个统一和连续的过程,也是把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的全面教育。终身教育思想的出现,使得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时限拉长,跨度加大。
2、职业教育要坚持数量、质量与效益的综合发展目标,数量是基础,质量是生命,效益是出发点和归宿,这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坚持数量、质量与效益综合发展目标,才能把职业教育做强做大。
3、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摒弃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的错误观念。从国际上来看许多国家对职业教育都给予足够重视。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说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任务,是当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对于已正向工业化迈进的我国而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固然缺乏,但就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言,更为短缺的是大量受过职业教育的各行各业劳动者。所以决不能因为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暂时性、阶段性的困难,对职业教育前途丧失信心。
4、淡化职业教育中的某些“界限”,强调能力为本位,注重个性化培养。如淡化中专、职高、技校等各类中等职校界限;淡化部门办学界限;淡化公有和民办职校界限;淡化培养目标技术员与工人的界限。这种淡化不是完全否认它们之间区别,而是使职业教育更加注重个性化培养,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同时便于资源整合。
5、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创新精神,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创新人才。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高质量人才的最主要内涵,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技术的进步、市场的开拓,就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创新教育的提高与实施,必然影响到职业教育方式方法,内容、措施等的调整与更新。
6、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这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随着我国机构改革和企业改革的进行,不少行业企业正在剥离举办和管理职业教育责任,使行业很难承担起人力资源需求分析,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等应有的责任。所以职业教育必须紧紧依靠企业,走产教结合的道路,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改革职业学校管理制度,强调科学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建立现代职业学校管理制度。
传统的职业学校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经验化管理,学校管理的主观随意性很大。所以职业学校必须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职业学校管理制度,强调科学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所谓科学管理是指以学校工作为中心,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执行机构)、周密的工作计划、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的职责分工及严格的奖惩机制的管理模式。这种科学管理也有其不足之处,它忽视了人文主义因素,限制了管理主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强调了硬性的科学管理。所以职业学校管理也应当以人为核心,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重视对人的情感、价值标准、行为标准等“柔”性因素的培养,以提高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真正提高管理效益,使学校管理走向民主化、规范化、科学化。
1、激发教师参与管理,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管理思想。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管理,一方面增强了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另一方面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增强了管理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学校管理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学校管理者与教师成为一个整体,使每个教师明确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不可分割,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2、改革人事分配管理制度,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聘任制。必须摒弃原有的“大锅饭”思想,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实行“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管理的潜能,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将学校的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挂钩。对任何岗位都制定出量化标准,定期对岗位进行考核,执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坚决否定“末位淘汰制”,对于落后者既给予压力也要给予动力。大力推行岗位聘任制,实现岗位动态管理,并根据岗位目标责任制定目标考核标准,推行“待岗”制度,对岗位实行“一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