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识》热点链接
问题还有——税负不公,城乡不平等,农民作为纳税人没有取得与其他社会成员平等的纳税地位,城乡税制不统一。城镇个体户的增值税有月销售额600至2000元的起征点,工薪阶层所得税也有月收入为800元的免征额,而农业税没有起征点和免税额,按全额计征,这不符合税收公平原则。如果按照城市居民纳税的起征点和免征额的规定,绝大多数农民无须纳税。
第四、公报指出,“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要“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而以前提得最多的是“建立城乡劳动力市场”。“平等”二字意味着,很多就业歧视政策有待消除。
上述这些措施,体现了中央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怀农民。我们要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认识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农业的基础地位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科学发展观。
十六届三中全会在讲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时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完整表述。另外,全会还提出了“五统筹”市场化改革的新要求,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五统筹”的改革要求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新的改革思维,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廓清了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思路。也就成为我们备考的重要内容。
2004年上海高考政治第34题考的就是科学发展观。原题如下:
“34.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当前,我国还存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就业和收入差距等方面的社会发展问题,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尚不协调。请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论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应如何促进社会发展。
答案:(2)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通过国家财政的合理支出,满足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的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经济常识》热点链接(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