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社科联二届二次全委会上的讲话
各位委员,同志们: 2003年10月市社科联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今天,举行二届二次全委会议,学习贯彻《中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审议去年的工作,讨论今年的任务。这是一次重要的会议。我借此机会,就做好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讲三点意见,与大家交流。 一、进一步提高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的认识 哲学社会科学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我们党一贯重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进入新的世纪,江泽民同志先后三次就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重要讲话,提出了“两个不可替代”、“四个同样重要”等精辟论断。胡锦涛同志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是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力量的重要体现和标志。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全党和全社会的重要任务。”今年1月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发[2004]3号)。应该说,这是我国思想理论界的一件大事,更是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件大事。《意见》不仅明确提出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而且第一次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确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党的工作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这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进一步提高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 第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的客观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是一切成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先导。世界近代史证明,没有文艺复兴运动,欧洲就无法走出中世纪的黑暗;没有英法启蒙思想,就没有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成功。20世纪以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历程表明,人们已越来越多地依靠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成果和理性思维,研究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大到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经济问题,小到企业、家庭乃至个人的行为选择,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作出科学决策。新中国成立50多年及至建党8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各项工作,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性,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得我国经济建设、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可以说,没有“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没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没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就没有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世纪的全面推进。因此,继续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必须大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第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我们正在从事亘古未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加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文化和意识形态,它是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先进的哲学社会科学又是为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指导思想的丰富发展,对于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群众,对于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改革开放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对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都充分说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全民族哲学社会科学素质的提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因此,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也就当然地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 第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贯彻十六大精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和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目前全市上下都在为实现这一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你追我赶的态势自不待言。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出现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如何在竞争中把握主动权,争取一席之地,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正确的思想和理论引导。比如,从经济发展来说,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前沿和转型的关键时期,既要积极稳妥推进新旧体制转换,又要大力调整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更要坚持“五个统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观
念、旧体制进行科学的批判和否定,促进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新体制、新机制,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再比如,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迫切需要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深入人心,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大力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而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这里不一一展开说了。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和中发[2004]3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更加自觉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推进铜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二、深化和拓展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多作贡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这是一项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事业,但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市的基础比较薄弱,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实施“率先突破、率先发展”和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全市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共同努力,社科联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希望大家重点做好这么几项工作: 一是要认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来开展研究,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重点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在铜陵的实践,既要深入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使人们在认识上不断达到新的高度,又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研究我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既要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思想理论,又要推动干部群众理论武装工作的深入发展。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工作力度,努力推出更有影响的作品。要扩大理论武装工作的覆盖面,特别要重视面对青年学生,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打牢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是要把关系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很广,需要探讨的课题也很多,但作为地方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该突出为地方服务,就是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推进我市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此,要坚持把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同时要扶持地方优势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边缘学科的研究,扶持对学科创新发展起关键作用的项目研究,扶持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有重大作用的课题研究。要鼓励理论创新,提高研究水平,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三是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宣传和普及。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人们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千方百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宣传和普及工作。要充分发挥报刊、图书、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哲学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宣传优秀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力。各高等学校、党校、科研机构和团体要组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到农村、到社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让社会科学走向大众,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科学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科学素质。 四是要加强队伍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教学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目前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我们讲科教兴国、科教兴市,讲人才强国、人才强市,这里的人才理所当然地包括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因此,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建设,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要针对人才成长特点和人才流动趋势,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特点、鼓励创新、信任理解的人才成长环境,既要考虑到大多数、普遍性的要求,也要考虑到优势学科、重点专业对创新人才的特殊要求,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形成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青年理论骨干。要加强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促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三贴近”,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学风,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术道德修养,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自觉维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三、充分发挥社科联的
《在市社科联二届二次全委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