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师德的论文:以德育人润物无声
关于师德的论文:以德育人润物无声
作者/崔海燕
以德育人,是指教育者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美德、高尚的品质、良好的思想素质去熏陶学生、感化学生,进而达到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这里的“德”,即美德,指教师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思想素质等。作为传播精神文明的使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承担的是非常神圣的职责,我们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我们要为社会各界输送合格人才。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一不体现着自身素质的高低,而且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我想谈一下我的几点想法。
一、正人正己,德高为范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获得学生信任、尊重的前提,“师爱生,生则尊师”。“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努力地做到,“正人先正己”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为《教工》杂志的封面题词时写到:“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师表,人之模范也。”陶行知先生也说:“要人敬已,必先自敬。”老师教育学生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之间心灵的相互碰撞,老师的道德观念,思想品质通过教育学生可以转移到学生的身上,久而久之,潜移默化,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教师的高尚的道德观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并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塑造学生正确的道德思想观,教师首先应当先塑自身,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公正无私,严于律己,热爱学生等。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首先做到,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一定禁止,否则就不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良好的品质是无声的命令,是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是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血液。试想一个随地吐痰脏话连篇,举手打人的教师,怎么可能培养出彬彬有礼的学生?一个经常丢三落四上课迟到的老师,怎么能教育出严谨守时的学生?所以,教师注意自身的形象是非常必要的。我的身边有这样一位同事,他知识丰富、讲课幽默,很受学生欢迎。但他有一个毛病,总爱随地吐痰。这就引起了学生们的反感,他在学生中的形象大打折扣,真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啊。一个小小的恶习就破坏了你的整体形象。因此,我们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以恶小而为之,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出榜样。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正是这个道理。
二、严爱结合,张弛有度
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生身心迅速成长的阶段,他们思想观、道德观念都处于半明白半糊涂状态,一言一行可塑性都非常大。此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严格教育,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注意情感的渗透,要讲究语言艺术。对于学生错误的言行,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姑息迁就,要严格管理,严格把关。当然严并不意味着板起面孔训人,动辄发火指责,而是严中有爱,严爱结合。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教师的语言一定要有感染力。要耐心细致地传授正确的思想道德观,传授科学的文化知识,讲解中学生文明礼仪等。教师要善于使用情感化的语言,要善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为只有通情才能达理。
正确引导,严谨治学,既注意课堂上知识的准确传授,也要注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要察言观色了解学生心理活动,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教师应热爱学生,因为只有真诚地去爱学生,他们才愿意自觉地接受教育,这是思想教育工作能否对学生产生积极的、良好作用的前提条件。课下多和学生一起活动,多给学生一些微笑,宽容和理解。使学生心情放松,乐于和老师在一起,和老师说心里话。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爱他们的,在爱的前提下,“严格”就有了鲜活的色彩,就不再是令人难以接受的“紧箍咒”。
三、脚踏实地,积极进取
脚踏实地的作风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教师务实的工作作风体现在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细致工作。在教学工作中,要有严谨治学的态度,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讲好每句话,写好每个字。对知识讲解,要全盘掌握,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对细节部分要处理到位。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要心中有数,对学生的作业要及时批改。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时,要公正无私,不偏袒,不护短,耐心地进行思想教育,讲事实,摆道理,以理服人。其实,教师的这种积极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引导,一种鼓励,一种美德。这样做,不但树立了自身的形象,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了教育,使学生也养成了严谨治学,公正无私的人生态度。教师的积极进取是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教师勤奋上进,有强烈的进取心并付诸实际行动,这就直接感染着并鼓舞着学生,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正确人生观。班级就会呈现出团结一致,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这样的班集体无论在学习,工作等方面都是无往而不胜的。
历史在前进,世界在瞩目,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以德育人,润物无声,让“朽木”可雕,让“枯枝”发芽,让“顽石”低头,让“铁树”开花。让我们广大教师立足本职工作,以德为本潜心育人,以人格的力量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关于师德的论文:以德育人润物无声》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0293.html
作者/崔海燕
以德育人,是指教育者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美德、高尚的品质、良好的思想素质去熏陶学生、感化学生,进而达到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这里的“德”,即美德,指教师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思想素质等。作为传播精神文明的使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承担的是非常神圣的职责,我们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我们要为社会各界输送合格人才。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一不体现着自身素质的高低,而且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我想谈一下我的几点想法。
一、正人正己,德高为范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获得学生信任、尊重的前提,“师爱生,生则尊师”。“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努力地做到,“正人先正己”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为《教工》杂志的封面题词时写到:“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师表,人之模范也。”陶行知先生也说:“要人敬已,必先自敬。”老师教育学生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之间心灵的相互碰撞,老师的道德观念,思想品质通过教育学生可以转移到学生的身上,久而久之,潜移默化,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教师的高尚的道德观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并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塑造学生正确的道德思想观,教师首先应当先塑自身,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公正无私,严于律己,热爱学生等。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首先做到,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一定禁止,否则就不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良好的品质是无声的命令,是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是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血液。试想一个随地吐痰脏话连篇,举手打人的教师,怎么可能培养出彬彬有礼的学生?一个经常丢三落四上课迟到的老师,怎么能教育出严谨守时的学生?所以,教师注意自身的形象是非常必要的。我的身边有这样一位同事,他知识丰富、讲课幽默,很受学生欢迎。但他有一个毛病,总爱随地吐痰。这就引起了学生们的反感,他在学生中的形象大打折扣,真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啊。一个小小的恶习就破坏了你的整体形象。因此,我们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以恶小而为之,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出榜样。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正是这个道理。
二、严爱结合,张弛有度
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生身心迅速成长的阶段,他们思想观、道德观念都处于半明白半糊涂状态,一言一行可塑性都非常大。此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严格教育,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注意情感的渗透,要讲究语言艺术。对于学生错误的言行,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姑息迁就,要严格管理,严格把关。当然严并不意味着板起面孔训人,动辄发火指责,而是严中有爱,严爱结合。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教师的语言一定要有感染力。要耐心细致地传授正确的思想道德观,传授科学的文化知识,讲解中学生文明礼仪等。教师要善于使用情感化的语言,要善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为只有通情才能达理。
正确引导,严谨治学,既注意课堂上知识的准确传授,也要注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要察言观色了解学生心理活动,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教师应热爱学生,因为只有真诚地去爱学生,他们才愿意自觉地接受教育,这是思想教育工作能否对学生产生积极的、良好作用的前提条件。课下多和学生一起活动,多给学生一些微笑,宽容和理解。使学生心情放松,乐于和老师在一起,和老师说心里话。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爱他们的,在爱的前提下,“严格”就有了鲜活的色彩,就不再是令人难以接受的“紧箍咒”。
三、脚踏实地,积极进取
脚踏实地的作风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教师务实的工作作风体现在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细致工作。在教学工作中,要有严谨治学的态度,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讲好每句话,写好每个字。对知识讲解,要全盘掌握,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对细节部分要处理到位。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要心中有数,对学生的作业要及时批改。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时,要公正无私,不偏袒,不护短,耐心地进行思想教育,讲事实,摆道理,以理服人。其实,教师的这种积极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引导,一种鼓励,一种美德。这样做,不但树立了自身的形象,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了教育,使学生也养成了严谨治学,公正无私的人生态度。教师的积极进取是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教师勤奋上进,有强烈的进取心并付诸实际行动,这就直接感染着并鼓舞着学生,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正确人生观。班级就会呈现出团结一致,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这样的班集体无论在学习,工作等方面都是无往而不胜的。
历史在前进,世界在瞩目,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以德育人,润物无声,让“朽木”可雕,让“枯枝”发芽,让“顽石”低头,让“铁树”开花。让我们广大教师立足本职工作,以德为本潜心育人,以人格的力量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关于师德的论文:以德育人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