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德育刍议
适应,西方的德育理论 也就形成两大倾向[(5)],一是全球本位和社会本位,此发源于当代科技革命和现代化生产所造成的负面 后果,如全球生态严遭破坏,能源近于枯竭,核毁灭朝夕莫测,南北贫富日益悬殊,社会矛盾明显加剧,人口 超越经济增长,由此产生了生态伦理学、科学人道主义论、学会关心教育哲学。另一种倾向是个体本位倾向。 学说有斯金纳、班图拉、艾里克森学说。从严格意义上说,西方文化是以个体本位价值为核心的,之所以产生 社会本位的理论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结果。中国也一样,传统的伦理社会本位,在封建社会并不是集体内部的和 谐,而是相互背离。现阶段,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如追求个性、追求独立意识、开拓精神等。因此,德 育应在立足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的高度统一的理论前提下开展,做到既达到集体内部的和谐,又能充分发展个 体的个性。这是德育的一个重要观念。
4.现代思维是现代德育不断完善的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的辩证统一过程。因此,实践活动中即强调 人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而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处决于作为主体的心理状态成熟程度,而思维是其心理状态的 最核心方面。
现代德育要求现代思维,一方面是现代人必须具有现代思维人格,另一方面作为教育者又必须以现代思维 指导德育工作,方能收到成效。
现代思维相对于传统思维而言。人们将现代思维归纳成各种类型,如系统思维、立体思维、模糊思维、创 造性思维、模型思维等,之所以被称为现代思维,是由于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科学系统性和动态创造性。 [(6)]所谓系统性是指思维主体的系统性与客体的系统性,所谓科学系统性是相对于古代朴素直观的系统 性而言,现代人思维方式的系统性之所以被称为科学系统性,是因为这种系统性充分体现了整体与部分分析与 综合的辩证关系。动态性指思维的流动性、调整性和开放性,体现时代社会发展节奏,创造性是思维方式的非 逻辑性、思维成果的创新性。传统思维铸造了中华民族自满、守旧的民族性格,缺乏进取创新的民族精神,恪 守中庸,循规蹈矩,“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生活态度。
无论是德育工作,还是德育理论建设,都要以此作为指导,强调动态创造,强调科学系统。如在构建德育 学体系时,现代思维不满于在“原理—目标—原则—方法—途径”的套路上打圈圈,而是从系统、动态、创新 的眼光,创造性地构建新体系。如在德育实践中有人强调道德内容从单一化转为层次化,从理想化向基础化转 变,强调德育的大环境,强调德育的整体功能,强调面向世界等等,都可以看作现代思维的结论。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93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文黎明
注:
(1)胡厚福:《关于现代德育特点问题探讨》,载入大复印资料《教育学》,94年,第3期。
(2)高力克著:《历史与价值的张力》第5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30页,生活·读书·新三 联书店1988年版。
(4)转引自中国计划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教育发展问题研究》中李守信文《教育与国家发展》 。
(5)王义高:《评当前西方德育导向和德育理论》,载《比较教育研究》94年第5期。
(6)李平著:《中国思维座标之谜—传统人思维向现代人思维转型》,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 1版。 《现代德育刍议(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0401.html
4.现代思维是现代德育不断完善的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的辩证统一过程。因此,实践活动中即强调 人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而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处决于作为主体的心理状态成熟程度,而思维是其心理状态的 最核心方面。
现代德育要求现代思维,一方面是现代人必须具有现代思维人格,另一方面作为教育者又必须以现代思维 指导德育工作,方能收到成效。
现代思维相对于传统思维而言。人们将现代思维归纳成各种类型,如系统思维、立体思维、模糊思维、创 造性思维、模型思维等,之所以被称为现代思维,是由于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科学系统性和动态创造性。 [(6)]所谓系统性是指思维主体的系统性与客体的系统性,所谓科学系统性是相对于古代朴素直观的系统 性而言,现代人思维方式的系统性之所以被称为科学系统性,是因为这种系统性充分体现了整体与部分分析与 综合的辩证关系。动态性指思维的流动性、调整性和开放性,体现时代社会发展节奏,创造性是思维方式的非 逻辑性、思维成果的创新性。传统思维铸造了中华民族自满、守旧的民族性格,缺乏进取创新的民族精神,恪 守中庸,循规蹈矩,“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生活态度。
无论是德育工作,还是德育理论建设,都要以此作为指导,强调动态创造,强调科学系统。如在构建德育 学体系时,现代思维不满于在“原理—目标—原则—方法—途径”的套路上打圈圈,而是从系统、动态、创新 的眼光,创造性地构建新体系。如在德育实践中有人强调道德内容从单一化转为层次化,从理想化向基础化转 变,强调德育的大环境,强调德育的整体功能,强调面向世界等等,都可以看作现代思维的结论。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93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文黎明
注:
(1)胡厚福:《关于现代德育特点问题探讨》,载入大复印资料《教育学》,94年,第3期。
(2)高力克著:《历史与价值的张力》第5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30页,生活·读书·新三 联书店1988年版。
(4)转引自中国计划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教育发展问题研究》中李守信文《教育与国家发展》 。
(5)王义高:《评当前西方德育导向和德育理论》,载《比较教育研究》94年第5期。
(6)李平著:《中国思维座标之谜—传统人思维向现代人思维转型》,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 1版。 《现代德育刍议(第2页)》